1、道教创立的背景
公元二世纪中叶,曾经强大的刘汉政权,支撑近四百年后,终于走到坟墓的边缘。刘汉政权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皇家裙带势力和后宫宦官势力,渗透到了其政权的各个角落。
汉室中央权力逐渐瓦解,使各方诸侯不断坐大,各自为政、相互战争。加之灾荒连连,当时的中国土地荒芜、饿殍遍野;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西汉政权,也是因此走到尽头,导致外戚王莽势力坐大而一发不可收拾。王莽灭汉自立,国号为:新。之后,高祖刘邦的庶族苗裔刘秀,借助绿林力量,打败王莽新政而建立了刘家新政,史称东汉。
东汉后期,安帝至灵帝时期,仅不足八十年间,见于经传的大小农民暴动,就达一百多起。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转而怀念老子曾倡导的“无为而治”的和顺社会;向往被曲解、神化的“逍遥境界”。
因此,似如道家“神仙境界”一般的逍遥平等社会,令下层贫苦民众心驰神往。同时,民间出现打着道家旗号的方士和术士,趁机借传播“太平经”诈骗财物谋生。
中小知识分子层面,西汉初期政治家推崇的黄老之学,被重新广泛接受。此类人物最有名的就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以及张角、张宝、张梁兄弟三人。
2、张道陵的五斗米教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后因传道定居江西贵溪的龙虎山。传说他是汉相张良的后裔;也是一个寿星,活了一百二十岁。得,中国名人和伟人的出生和家世,总是罩着几层神秘特色的光环。
张道陵精通老子学说。他曾在巴郡即今之重庆做过地方小官;后辞官专研道家学问。公元140年前后,张道陵自称梦中得到老子神灵的旨意,撰写《道经》二十四篇;又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开始传教。
入教者,先需缴纳五斗米。故而,该教称作五斗米道。此即道教雏形。张道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继续传教;张衡死后,儿子张鲁承之。灾害之年,五斗米不是个小数目。至此,张氏祖孙三人,传教的同时也发了大财。
张道陵精于医术与养生,他初期的活动,主要用符水为灾民和贫民治病,同时传播长生之法,故而深得民心。五斗米教,后来在陕南和川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
张鲁足智多谋,颇具政治头脑。不久,他聚集门徒,在陕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农民政权,自称“师君”;并且控制川北大片区域,独霸一方。
张氏祖孙三人,多行老子慈善之道,处世、处事非常大方,经常为灾民和贫弱之民无偿提供帮助;故而口碑极好,颇有威望。张鲁政权一直支撑到三国初期,被曹操的曹魏政权收编。七十多年间,该教得到极好发展。
张鲁后来被曹操封为阆中侯兼镇南大将军;故此,五斗米道得以传承。此后,为道教的正式创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后世门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尊张衡为嗣师。
3、张角的太平道
张角、张宝、张梁,河北巨鹿人。信奉老子学说,精于医道。他们早期的活动,主要以民间秘密流传的“太平经”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下层传播太平道。
张氏三兄弟的做法,与张道陵类似;也常以符水为灾民贫民治病,因此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十余年间,很快聚集门徒数十万,遍布中原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
公元184年,张氏兄弟发动起义。义军头裹黄色巾带,史称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很快被东汉地方联合武装消灭,张氏兄弟先后被杀或失踪;太平道也被禁止传播。
太平道的不少信徒,后来陆续加入五斗米道。此外,还有一些借太平经传道的派别,因规模弱小而被张鲁吞并。
4、道教的兴立
总体来看,道教创立并得以传承,有如下三个主要因素。
其一,具备较为先进的文化思想基础。道教各派的教经,虽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其精华部分,皆以老子学说为指导思想。简言之,就是人们梦中盼望的那种无为而治的逍遥、公平、平等的理想社会。
其二,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传道者,基本都能以天下为己任;扎扎实实地以赈灾、救死扶伤做起。深得人心。
其三,具备较为坚实的政治基础。这是宗教的主要特色。如果说,张道陵传道成功,是占尽乱世天时;那么,他的孙子主要传承者张鲁,却有坚强的政权后盾。张鲁不但自己建立政权;即使被征服后,他仍然具有显赫的官方身份。
道教之所传承下来,主要因素还在于:张鲁的新主曹操,同时,也是颇具中华文化修养的名仕。曹操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成就,并不逊色史上的文化大师。做为文化大师级别的曹操,他不会封杀代表中国本土文化的道家学说。
但在封建时代,十分讲究门第和出身。与显赫的皇族相较,曹操仍显寒微。陈琳辱骂曹操说:阉人之后,乞丐携养。后来,骆宾王也曾痛骂武则天:地实寒微,昔充下陈。
而恰恰是这两位出身寒微的人杰,因他们都十分重视道家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才为中华文明带来令后世和今人瞩目神往的魏晋风流与盛唐文化;同时,为当时中国带来空前辉煌的社会成果。
唐都浪子:《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