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学习体会

       一、吴勇老师的习作课《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一)筛选写作内容,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选材。

       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人……”。屏幕上出示三个人,“在三位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你特别特别的熟悉,让你眼睛一闭起来,满脑子都是她”。然后让孩子们选择,孩子们通过比较,删去其中两位。

       启示:

       (1)宏观范围的筛选,实际是选材练习。选材不当,后面的很难写好。选材这一环节要重视。

       (2)完全由学生自选,不行,教师要点拨,学生才能明白,最终逐渐学会自己选材。

       2.假如留下妈妈的原因有三个:关爱我、爱网购、勤劳。 “在三个原因中,哪一个最独特,哪一个最显著”。

       启示:

       (1)还是筛选,范围缩小,必不可少,仅仅有上一步选材,仍不够。

       (2)对三种原因的分析,极为重要,作文精彩与否与此有很大关系。

       3.用排除法,找到特点鲜明的人的某个特点。

       启示:与前两步筛选不能互相取代。这一步更加接近本次写作的核心内容。巧妙之处与前述内容相同。

        (二)学习两种方法,从实践中体会并运用具体技法。

       通过本次习作学习散点扫描、细节聚焦,两种方法。

       启示:

       (1)具体写作方法要教,不教,绝大多数学生对习作仍是一头雾水。

       (2)具体方法教哪些,很重要,吴勇老师选择的内容非常好。

       (3)用从实际材料中感悟体会的方法,这不是灌输式,是启发、自悟。

       (三)精准习作教学,靶向准确,操作性强。

       1.精准的前提是有内容,然后才能谈精准的问题。

       (1)习作的各个方面,有些学生可以自悟,但那是极少数,多数学生需要教,不然,永远难以悟到作文的“门道”。

       (2)教不教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就是教什么了。习作实际涉及到什么,就需要教什么。

       (3)教(学)的内容要全面,不能零碎,要系统化。

       2.精准,要从方法、技术层面进行落实。

       精准,如果仅仅说个名称或作笼统表述,学生最后还是学不到东西,要落实到操作层面,或者说技术、方法层面。

       3.只懂得道理远远不够。实践是最终目的,也是最好的方法。

       4.学生学习具体的“精准”技术,一定要在具体的材料、写作情境中进行。

       尽量避免机械地从理论出发,结合具体写作情境,比如写某种题材,突出某种特点,如何筛选景物等等。

       二、张学伟老师的阅读教学课《一份账单》。

       (一)突出“语用”这一核心任务。

       从开始教学,到最后学完整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看似平平无奇,但是确实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一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学生学到的东西、受到的训练,是真正有用的东西,是真正的学语文。

       (二)学习语言与价值观教育紧密、巧妙结合。

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任务,并非排斥价值观教育,关键是如何结合的问题,做到既能突出核心任务,又能把价值观教育落实到位。张老师的这节课做得很充分,很到位。如,既是在问某个人物会怎么想,又是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把想的内容表达出来,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且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的操作性很强。

       在说课中,张老师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一个点,一条线,层层推进。这种操作策略,非常简明,不罗嗦,教师和学生容易操作;抓住的是关键点,既是内容理解的关键点,也是写作方法的关键点,找好了这个点,工具性和人文性都会很好地落实到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济南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