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9天-说说“教”与“训练” 2021-02-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的概念?在讨论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看”训练”这个概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从上述定义来看,”训练”的概念至少有两个特点:

1、是有一定的模式让受训者重复地”练”以达到预期的要求。

2、是未明确规定或限制受训的对象必须是人。也就是说,被训练者可以是万物中最聪明的人类,也可以是猫狗马牛等动物。

        我们比对中美两国文化对”教练”的理解是没有太大的分歧的。倒是对”教”有不同理解。本来”训练”与”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中国传统意义的”教”却与”训练”混淆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地步。那么,什么是传统意义上”教”的概念呢?概括地说,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用现代白话文来注释,也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给”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的提法”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传道,授业”可以理解为’犯知识或技能传给人,那么解惑又指的什么呢?其实就是指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难或问题。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曾一位大学校长谈到:师道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再加上”启疑”。这个想法毫无疑问是很有见地的。但如果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即使加上”启疑”,也只能是”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自己主观的”疑”,或自己主观假设的”疑”,而不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疑”。

如果我们对照和比较”训练”与传统意义上”教”的异同,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很有些大同小异的意味。

我们先来看异的方面:

  第一,从”教”和”训练”的对象看,两者有所不同。”教”的对象是人。而”训练”的受训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第二,从”教”的内容和”训练”的内容看,也有差异。”教”的内容涵盖更宽更深。比如,许多知识是可以通过”教”来传给人的,但无法通过”训练”来传给狗。

  让我们再来看同的方面。

  本来”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教”的内容因为有许多是没有惟一答案、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如绘画欣赏),因此只要”传”给对方即达到目的。在许多时候,对方对传授的内容可接受也可不接受。

  ”训练”则不同,”训练”是要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长,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受训者对此是没有选择的,不接受也得接受。

  这本来是”教”与”训练”二者之间最微妙也是最重要的区别。

        如前所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就抹杀了”教”与”训练”这个最微妙也是最重要的区别,使得”教”变成了”训练”。”教”并非点到为止,而是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

  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把”教”变成了”训练”,这是中国在贯彻素质教育时必须要改变的重要环节。

——分享来自(素质教育在美国刘燕敏)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第29天-说说“教”与“训练”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