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好好接话》。
昨天我们讲到,与人聊天却找不到突破口时,有七种万能话题,可以派上用场,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聊聊另一种尴尬情况——话题终结者。
朋友兴冲冲地向你推荐了一部电影:“这电影太棒了,都把我感动哭了,快去看吧!”
你想了想,不知道该回些什么,于是便说:“哦,好的。”
对方分分钟无话可接。
一个简单的“哦”字,足以浇灭朋友大半的热情。对方甚至会忍不住揣测,是不是我们根本没有想把聊天继续下去的意图?
于是,你的话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向了终结。这时候,如果不说点什么,气氛势必冷场,直接换一个话题,又会显得很突兀。
不管是身为话题终结者还是遭遇话题终结者,都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技巧,摆脱“话题终结者”的帽子吧。
话题终结者在聊天时往往不太懂得迎合对方的情绪。
比如对方想跟你分享开心,你却回应地无精打采,甚至是一些败坏对方心情的话语。
聊天这件事儿,无论你学会了多少技巧,一旦漏掉“感情”,那就再糟糕不过了。
聊天的时候,你必须能看出对方是以高兴、悲伤、快乐、寂寞,感受对方是以哪一种心情在说话,然后,投入感情地接话。
特别是女性,会对承接自己情感的人产生安全感和好感;如果聆听者是位男性,这种好感常常会发展成爱情。
“话题终结者”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闷葫芦型,另一种则是抬杠型。
我们先来说抬杠型。抬杠型的人大多自我意识较强,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一切,所以经常会用匪夷所思的逻辑反击别人。
比如,别人问:你为什么看我。他就会像是被冒犯了一样,气势汹汹的回:“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在看你?”
抬杠型的人,如果想要摆脱话题终结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多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并时刻谨记,你和别人的聊天,不是以抬杠为目的的聊天。
表达不同意见、不赞成对方观点、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等,本身都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当你在质疑他人观点之前,也请先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确保你对它们进行过真正的思考。
我们不能因为想要证明“我比你聪明,比你强”,就无目的的贸然开口,这不仅是对谈话双方的绝对尊重,同时,也能确保自己,不会因为一时冲动,错失、丢掉更重要的东西。
闷葫芦型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性格导致的,他们从来都寡言少语,因为觉得没有和别人沟通的必要,或是始终不知道说什么,最后索性闭嘴。有些闷葫芦型的人,长期发展下去,甚至会患上社交恐惧症。
对于不知道说什么的闷葫芦型话题终结者,作者在书中专门教了一些简便易学的技巧,只要照着学,就可以摆脱聊天终结者的称号。
聊天好比吹气球,越想把气球吹大,就越得用力吹,想要顺利的把天聊下去,总得付出一点努力。
1.鹦鹉回话法
无论再怎么不会说话的人,学会这个诀窍后,也能立刻接上别人的话。所谓的“鹦鹉回话法”,就是将对方所说的话,原封不动还给他。
借由重复对方讲过的话,表达自己确实理解对方所说,令对方感到安心踏实,对方也会认为你将他说的话听进去了。当人们逐渐卸下心防之时,彼此就会聊得欲罢不能!谈话中适度地运用“鹦鹉回话法”,能给予人极大的安心感。具体操作就像下边这样:
“这个假期你去哪儿了?”
“我去平遥了。”
“平遥吗?”
“嗯,我喜欢有历史的街道,而且我也是第一次去平遥古城。”
“哎呀,你是第一次去平遥啊?”
2.加一句话
“加一句话”,也就是说,在回答问题时,别只说“是”或“不是”,而是再加上一句话。一味让对方找话题,对方会感到很疲惫,同时,还很有可能影响对方对你的印象。
这时,只要你在回话之后再加上一句话,那么对方只要针对你添加的这最后一句话回答即可,这样一来,聊天很难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如果对方没能意识到你抛出的话题,为了避免冷场,你可以将添加的这句话,换成问句。
“加一句话”是为对方着想,让对方有话可接,几番下来,对方就会觉得你“回话回得很好,跟你聊天很轻松”。具体操作就像下边这样:
“你今天是骑自行车来的吗?”
“是啊,骑自行车来的。最近运动量不够,胖了好多啊!” (可以接减肥话题)
或者:
“是啊,骑自行车来的。因为这几天天气太好了,还没有雾霾。”(可以接天气话题)
“是啊,骑自行车来的。因为最近堵车堵得厉害”(可以接堵车话题)
3.顺势回问
顺势回问,就是在话题中选择一个点自然地问下去。每一句话里都存在一个甚至多个可以继续聊下去的点,而我们只需要从中找到一个,然后以它为话题,就能一直说下去。顺着对方的话题问,设法将问题丢回给对方,同时又不显得刻意、生涩,对方也会因你感兴趣而感到受重视,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具体操作就像下边这样:
“你老家是哪儿的?”
“我老家在山东菏泽。”
“山东菏泽,那儿有什么著名的事物吗?”
“我们那儿是武术之乡,另外牡丹也特别有名。”
“啊,是吗?我喜欢牡丹,还去过洛阳看牡丹花会呢!菏泽的跟洛阳的有什么区别吗?”
相比于只回答“嗯”“这样子”“好的”,应用这些小技巧后,是不是感觉聊天能更顺利呢?
4.多次附和
聊天时越会附和对方,就越能聊得起来。害羞嘴笨的人,可以试试多次附和。一般人在聊天时,只会搭腔附和一次,回一句“嗯”,而聊天高手与人谈话时,则会回“嗯,嗯”,附和他人话语两到三次。多次附和,可以表现出“我有认真听你说话”的效果,让对方有继续说下去的欲望。
“最近我碰到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嗯,嗯! ”
“前几天在散步的时候有人向我问路,我告诉他往东拐,然后走两分钟就到了。 ”
“嗯,嗯!”
“他居然停在原地,然后一脸茫然地问我,‘东是左边还是右边?’哈哈哈哈”
不过,并不是随便附和次数多就是好的接话方式,对于复杂、深刻的话题,需要缓慢深入地附和、回应对方,才能让人说出内心所想。还有切记不要急着去附和对方的话,会让人有“你是否有听懂我在说什么”的疑虑。在聊天时,“多次附和”的重点就是表现出“我有在听你说话”。
接话方可以使用以上技巧来使自己不成为话题终结者,当然,说话方也有一些技巧来让自己不成为话题终结者。作者在书中提出,在开启话题前也可以采取“封闭 + 开”的询问,让双方怎么聊都有话讲。
什么是封闭式问题,什么是开放式问题呢?
比如,“你喜欢甜点吗?”就是个典型的“封闭式问题”,这时候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而 “你喜欢什么样的甜点?”就是“开放式问题”,对方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回复。封闭式问题能用来确认事情;而开放式问题则没有对回答内容设限,对方可自由接话。只要将这两种问法组合,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拓展话题。
先以“封闭式问题”探测对方是否有兴趣,再用“开放式问题”深入对话。如果一直提“封闭式问题”,对方就得一直回“有”或“没有”,别人很有可能产生被审问的压迫感。而采用“封闭→开放”的步骤,就很容易和人继续聊下去。
假如在最初询问阶段,对方回答你的,是否定的“不喜欢”,那也没关系,只要换个话题,就能化解无话可说的窘境,你可以问,“那你喜欢看剧吗”。
-【结语】-
所以,说话方在引出话题的时候,可以应用“封闭+开放”的技巧,比如:“你住在哪儿?如果让你选择,你最想住在哪里?”而接话方呢,则可以在回答完问题之后,再补上一句任意的一句,你来我往几番,话题就可以无缝衔接下去。
-【今日话题】-
你遇到过话题终结者吗?他们是怎样将天聊死的?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故。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阅读好书,共同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