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内心平衡—读《别独自用餐》

在团队管理方法中,我一直践行的方法是:和同事一起吃午饭。那时候受许乃威老师启发学习的:因为客服容易情绪压力大,而吃饭是一个很好放松压力的方式,也可以更好地交流。这个方法对于团队氛围建设也非常有效果。于是,在准备职场沟通培训时,看到《别独自用餐》,立即拿来阅读。虽然书中很多案例没什么参考价值甚至有些夸夸其谈的嫌疑,作为一个社交小白的我来说有些启发,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关注过社交、人脉关系正确建设的人来说,还是值得花1-2个小时略读了解下。

《别独自用餐》不是讲吃饭,它是一本介绍如何打造人脉网,如何有效社交、如何建立个人品牌的书,【美】基思.法拉奇著,施宇光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出版,豆瓣评分7.9。

书中有几个核心观点:

1、真正的社交是努力使别人更成功,努力让给予多过索取。你对别人“有用”,大家各取所需,才会存在“人脉”。

2、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3、交流,是一个持续地给予和索取的过程。通过与人交流,向他人贡献你的时间、专业知识、共享信息,蛋糕才会越做越大。

4、忠诚对待每一个关系、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平衡自己的内心。

有哪些方法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呢?

1、预取先予

这个方法太简单了,可是很多人做不到。你不能总问别人:你能给我提供什么?而是应该先问:我能给你提供什么帮助?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才能赢得信任。

2、具体的交流方法:

和同事一起用午餐

每个月定一次交流主题沟通(如朋友、同事)

列人际关系交往清单

认识新的圈子(如通过爱好、志愿活动、商业活动等)

会议(有目的的根据会议参与人,选择1-2人深度交流;参加重要的会议,如果不能参加,想办法为会议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家招待客人

喝咖啡

一起参加特殊活动:如演唱会、俱乐部等

分享和指导他人

3、准备自己的联系清单

用数字1、2、3代表不同的联系频率

如1类朋友每天跟进(重要的人),2类朋友每周关注(需要再次联系的人),3类朋友每月联系。

主导原则:重复,尤其是不熟悉的人,重复练习,从而发展为朋友。

可采用的形式:电话、信息动态更新等、网络交流、线下活动等

4、和别人到底交流什么内容呢?

真诚是第一要素。

微笑舒展双臂,点头,身体前倾,握手。

记住别人的生日,生日的时候联系他。

不要发垃圾信息,尽可能有用、有价值等。

所有人最关注的三类信息:健康、财富和孩子。

谈论对方的兴趣:对他做的事情感兴趣,对他进行赞美。

成为优秀的倾听者,鼓励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承认别人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及时表达感谢

不要忽视那些职位低但是也很重要的人,如秘书、前台等。

5、如何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标,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才能不断增加自己的价值。重新定义自己,竭力做好自己的”专业性“,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能给你的公司及朋友圈带来更大的价值;个人品牌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做个有趣的人,如你的外貌形象、语言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内涵等,并且不断学习、提升。

6、和别人交流前,可以多做些准备

对方是什么职业、最关心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可以用一张纸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他本质上是怎样一个人,原则是什么,有什么让他感到自豪的事情。

这种非常适合参加工作会议,还可以通过公司文献、年报、媒体报道、他的产品等提前了解。

7、假设是参加会议,要注意什么?

a、不要做木瓶,要做圆球

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作者认为会议中有两种人,一种像保龄球中的圆球,游走在会场中与其他人打成一片;还有一种是木瓶,安稳地坐在角落等待别人发现。

b、第一个发言

c、休息时间建立交流

我社交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围绕对方可利用,甚至有意避开,生怕跟优秀的人交往让他误以为我“图谋不轨”,纯凭兴趣交往,并因此沾沾自喜。但其实后面也发现很不好:因为喜欢的都容易是同类型的,所以我大部分时候会在自己的熟悉圈子和领域中,交往单一。某种程度上说,我的内心平衡是建立在固有框架中,没有勇气去创新和突破。也许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一开始就拒绝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其实恰恰说明我的包容性差,格局易小,井底之蛙。优秀的人,更重要的是代表这个人他的思想、经历、思考、能力,每个人的单独体验都有限,而多交流会对彼此产生不同的影响。

社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内心平衡,保持平衡的原则:多帮助他人,多提升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内心平衡—读《别独自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