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读《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有感(201826)

这本薄却沉甸甸的书读完了,选择部分章节给老师读并学习了,可似乎还有什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今夜,再次拿起书,在亲切如家常絮叨的语言里,感受刘百川先生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校长战线上的新兵,从书中汲取了太多,我将之概括为“三真”,即“真校长”“真研究”“真教育”。

一、捧一颗真心,做“真校长”。

校长,是一校之长,身系全校师生的现在与未来。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研究,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决定着今天讲台上教师劳作的方向,与未来一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事业成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一观点已深入教育者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考虑,校长应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校长应该“用整个的心的来做整个的校长”,这样的情怀在刘校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得知要被委任为新民小学的校长后,刘校长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对过往教育的种种看法、思考,让他有了“好像多年愿望一朝得以实现的跃跃欲试”,但很快这种喜悦与激动一闪而过--“这些千头万绪的事儿,究竟先从何处着手呢?假设中途遇到了不能解决的困难问题,将怎样应付呢?假使我做校长的结果和别的校长一样的使人不满意,甚至不如那些校长,我将何以自解?”思虑及此,瞬间就是“担心做得不好的疑虑不前”。

然而,这所有的疑虑并没有吓退他,也没有阻碍他思考工作。从拜访老校长,到给钱校长写信,从一桌一椅到茶水卫生间,从晨起到夜暮,从教学到训育,从教师到家庭,每天里想的、说的、做的就是学校、教师、学生。刘校长以对教育的真爱,以做人的真性情,书写着校长的职责与理想。

“真校长”的另一个表现是,扎根学校,扎根教育,潜心研究,直面问题,逐步改进。我们只赞叹民国出大家,却不知民国大家皆是在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全身心投入与奉献中走出来的,如刘校长所言,“凡事要在真实上做功夫,绝不假装门面,绝不做虚伪的成绩,要脚踏实地的努力,使成绩自己表露出来”,“凡事要博得别人的同情,自己首先要做起来,不徒托空言,不徒唱高调。”如刘校长所做,虚心请教,抓早动快,不唱高调、少谈理论、多做实事,多调查、多研究,事必躬亲。

既然是校长战线上的新兵,更加有理由潜心学习,《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就是很好的任职培训教材。打开本书,我仿佛看到一个老校长,在对一个陌生的后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手把手耐心教我如何做校长。教育是我一生挚爱,九岁就有了做一名好老师的梦想,做校长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面对未来,我愿以“一生择一事而从之”的专注,与“教育不已,阖棺乃止”的壮志,用心用情做校长。

二、遇一个问题,做“真研究”。

“昨天开学的时候,秩序很不好,原因是由于儿童假后没有受相当的指导,加之又有许多新生加入,所以秩序才紊乱的。费先生当时就和我决定,在开学三天前,不必上课,举行'始业指导'……”

“今天做第一次总理纪念周,秩序非常的坏,比前天开学时的秩序还要坏。因此我觉得在始业指导的时候,应特别注意秩序的训练……”

“这两天举行始业指导的结果,使得儿童一切的生活都安定,我心里很高兴,费先生尤其快活。我想这种训练,在任何学校,都以举行的。所以我请费先生写了一篇稿子,送交教有局月刊去发表,题目叫《小学校的始业指导》……”(第109-113页)

学生纪律差,集会秩序不好,校长带头思考如何改进?

学校桌椅板凳如何做,才能适合学生?“桌椅高应当身长七分之三加一寸,椅高应当身长七分之二等”……

如何开“早会、夕会、周会、纪念会……”

学生请假多,怎么办?

……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刘校长无一不是心中有数。校长、教务主任、训育(德育)主任、事务(总务)主任、教师、学生、家长,每个岗位的职责都是一一过手,仔细安排。

作为一名校长,我何曾以如此虔诚的心态、谦卑的姿态事无巨细研究学校的过去及未来?又何时真正将学校工作如解剖麻雀般仔细研究?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我何曾与部门负责人细细商讨?

做“真研究”,方能推进学校工作深入而有效开展。教育是做的事业,跟着老校长,学做新校长。上周双休日,我设计了学校的研学手册,周一,我又抽空与大队部老师构建了“最好学子”的评价体系,昨天,我们又讨论了学生文明素养及清洁习惯的养成做法。日进一事,我相信,这就是校长务本的体现。

三、守一份初心,做“真教育”。

在做校长之初,他就确定了教育的目的“在造就儿童,一切的设施,自当以儿童为中心”;制定教学原则,他要求“各科教学的活动应根据儿童实际生活的需要,以教学改进儿童的生活,寓教学于生活之中”;还要求“没有趣味的学习等于苦工,所以教学要时时激动儿童的兴味,利用儿童的兴味,养成儿童各种作业的兴味”;他要求黑板的高度要“以儿童能在黑板上自由书写为度,排列课桌椅的时候,座位与黑板后墙、左右墙的距离,都要严格标准”,学生用的面盆、毛巾、剪刀、肥皂、针线、衣架等都要整理摆放,以免混乱……

读到这些颇有些严苛的要求,在感慨儿童中心理念就是这样实现的同时,我看到了教育人的严谨与细致,从内心里升腾起的是对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家们的敬佩。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国人素质不高,中国教育不好等言论,问题在哪儿?

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读文会发现,德国在孩子幼小时期,教给孩子的都是诸如自理能力,规则意识,坚强,尊重礼貌,承担后果等这样一些常识性的教育。而今,特色教育遍地开花,特色学校蓬勃发展,教育专家雨后春笋般生长,可是,有多少应该教给孩子的常识、应该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建立的规矩和意识被学校和家庭忽略了?于是,我们也听到了有关专家的呼吁,现在的教育不缺理论缺理性,不缺形式缺内容,不缺常态缺常识,不缺专家缺专业。教育应该做的是真教育,也就是把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摆在首位才是当然。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凌宗伟老师为此书写的推荐语是:“刘百川当年到小学任校长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他的《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这日记看起来零零碎碎,但处处闪耀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我以为这就是那一代人的教育学。”读完此书,我更认为这是一部活的教育实践学。所有的理念就在一日一日点点滴滴的工作中渗透着,就在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每一件事中践行着。

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刘百川,在认识他的过程中,回忆和缅怀他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贡献--刘百川,江苏滨海县人,中师毕业后,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一生对初等教育,乡村教育,国民教育有杰出贡献,解放后,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有独到之处,主要著作有《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乡村教育实施记》《国民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读《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有感(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