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三种人孔子拿他也没办法

《论语》学习之801601

【原文】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白话】孔子说:“狂放却不直率,无知又不谨慎,貌似诚恳却不讲信用,这样的人我真的是难以捉摸他呀!”

【思考之一】这一章夫子告诉我们哪三种人,拿他没办法?

第一种人,“狂而不直”。钱穆先生说:“狂而不直:狂者多爽直,狂是其病,爽直是其可取。凡人德性未醇,有其病,但同时亦有其可取。”孔子说的这种人他们不仅“狂”而且还“不直”。钱穆先生说:“今则徒有其病而更无可取,则其天性之美已丧,而徒成其恶,此所谓小人之下达。”现在这样的人,只保留了表面的狂妄病症,内在的天性之美——那点直率直爽都丧失了,已经沦落到极致的小人状态了,真是无药可救了!

第二种人,“侗而不愿”。钱穆先生说:“无知者多谨愿,今则既无知,又不谨愿。”现在很多人本来资质比较愚笨,还自以为是,做事莽莽撞撞不谨慎。无知而不谨慎,反而越无知越无畏,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很多人常常会站在愚昧之山上而不自知,觉得“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我是对的,你们都有问题。所以,古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三种人,“悾悾而不信”。钱穆先生说:“悾悾,愚悫(què)的意思。愚悫者多可信,今则愚悫而又不可信。”“悾悾”,是愚钝的样子,朱熹《论语集注》解释:“悾悾,无能的样子。”看上去能力差一点、笨笨的人,老实人,这样的人讲话做事一般来讲比较靠实,他会有信用。但是现在孔子说的这种人没有能力做起事来笨笨的,还不讲诚信,内心耍奸诈。这种人就无所可取了。

对于这三种人,夫子无奈的慨叹说——“吾不知之矣”。钱穆先生解释:“吾不知之矣:此为深绝之之辞。”“此等人不惟无可培育,抑亦不可测知,此孔子所以深绝之。”意思是这三种人不止让夫子无从下手去培育他,甚至夫子也看不懂他们到底为什么如此,所以才失望至极,发出“吾不知之矣”的慨叹。

【思考之二】体现了夫子怎样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上面的这三种人都是反常之人,天性之中善的部分都找不到了。连圣人对他们都无从下手,难以教化了。朱熹《论语集注》中引苏氏的话:“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对于这样“有病且无德”的人,孔子讲,“吾不知之矣”,夫子都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了。孔子的语气很温和,点到为止,但是话中之意其实是很重的,点得非常厉害,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为深绝之之辞”,真是深恶痛绝了啊。

孔老夫子微言大义的智慧,望尘莫及。对于不可理喻之人,圣人自然也希望他们能改过迁善,好好地检点自己,但是这里却用了“重话轻说”的方式——“吾不知之矣”。听得懂夫子话的人,自然会去检点,听不懂话的人,也不会产生过激的反应。这就是夫子因材施教的智慧,在这里也是一种非常妙的体现。

对于不可教化、不可理喻之人,不必讲话太多,点到为止,“温而厉”,温和之中蕴含着严厉的批评教育。贤者识其大,不肖者识其小。既然你现在帮不了他,就不要去批评、去毁骂。“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如果他不仁,我们帮不了他还去憎恶他、毁谤他、批评他,就有点过分了,可能就会导致他们作乱,招致更加不良的后果。

【思考之三】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什么警醒?

蕅益大师批注说:“大家要自己简点,勿堕此等坑堑。”这是学习经典,尤其是学习本章我们要采用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向和态度,我们不要看别人,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点别人的,吵弟子,说时人的,跟自己无关,这样学习,我们得不到益处。重要是自己检点自己,对照经典,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三条?

对于这这三种人,我在不在其中呢?我想,自己还真是这样的人啊。狂荡放肆,肆无忌惮,口无遮拦,有时候还不能百分之百的直而行之;懵懵懂懂,似懂非懂,或知之甚少,却不懂装懂,还不谨慎行事,谦虚好学;貌似诚恳,心里有时还有小九九,做事不能时时处处讲信用。孔老夫子这不是在警告警醒我吗?难道我也要沦为无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之人吗?

夫子这里说“吾不知之矣”,看起来是对以上三种人的点醒和警策,但是我们是不是在这里读出来,还有一个老师想要帮助他的学生、却无能为力的痛惜之情呢?不要以为这三种人说的不是我,其实我们或多或少的都在其中。

在学习经典的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反求诸己,检点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谨慎的人、做一个守信的人,希贤希圣,踏实笃行,这才是孔子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三种人孔子拿他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