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请问,你拥有多大的“思考自由度”?
你是不是想回答说,当然是无限大啊。财务上的自由度我虽然还没达到,但思考自由度不是分分钟吗?只要我不乱说话,我在脑子里想什么,谁管得着?
对不起,还真不一定是这样。
我们的思考自由度,受两件事限制。
第一是知识面局限。你没接触过天体物理学,虫洞的假想就不是你能提出的。你不懂日语,你的思考结果当中也不会包含wabi-sabi这类日式美学理念。 你不会做菜的话,也想不出怎么从无到有端出一盆佛跳墙。
第二是思维方式局限。我们来问一个问题:假设一个姑娘26岁,你有没有办法瞬间让她变成16岁?一种思路是:对她的年龄改用二十进制。
你看,谁规定我们必须要用十进制来计算年龄?当你拥有了十进制这种知识的同时,你也拥有了一种思维定势。
有一个段子意味深长。它说: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但你意识到没有,这可是大脑让你这么想的。我们本身就活在川流不息的思绪和念头里。每分每秒都在思考,这带来的坏处就是你很少会有意识地觉察:我在思考,就像你很少意识得到你正在呼吸。
当局者迷,限制了你的思考自由度。意识不到在思考,当然也就意识不到思考的局限。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你拥有多大的思考自由度?
你的知识面越广,你的思维局限和漏洞越少,你的思考就越自由。
怎么办?补呗。有局限破局限,缺知识补知识。
完善知识面:淘金式思考者
补知识好说。如果你是一个求知欲旺盛的自主学习者,多读多听多看多问就行。但你可能要当心一件事:补知识的时候,可能会加重你的思维局限,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十进制。
怎么会这样呢?这里面有一种陷阱,来自一种思维方式,叫 海绵式思维 。
在“学习”这件事面前,有一类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式,叫海绵式思维。他们获取知识时就像把海绵放进水里,见什么吸收什么,不作选择,他们追求的是数量。
海绵式思考者有他们的强项,那就是能快速完成海量的信息积累,拓宽眼界。但如果从始至终只秉持这种单一思维方式,副作用是,没有能力批判和拣选信息。
这可不是轻微的副作用,这其实是向世界割让了我们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权。世界在强势地塑造你,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不论它们是真的假的,高效的低效的,有意义的无意义的,适用的不适用的,统一的冲突的,都在灌输你、塑造你。
海绵式思维的作用下,你的思维模式、思考习惯能长成什么样子,就得看天赋和运气了,因为它是被你所见到的一切堆砌成的。你看到什么就学什么,你看的人怎样思考,你就怎样思考。你看见的知识是冲突的,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冲突和摇摆的。知识体系弱,思考体系也就只能更弱。
可怕吧?没办法,因为单纯的海绵式思考者没有能力批判和拣选。更可怕的是,因为缺乏反思能力,他们可能都意识不到他们的知识体系在低效和摇摆。
既然海绵式思维有利又有害,怎么破?那就加入批判性和拣选意识呗。
有一种学习者很擅长破这个局,他们叫 淘金式思考者 。
具体而言,他们会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甄别信息的真假和有效性,然后再决定是不是用它来充实自己。这个过程就像淘金一样,把泥沙过滤掉,把金子留下来。
也就是说,淘金式思考者用批判精神来拣选知识,从而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可靠。如果说,海绵式思考者追求的是见多识广的话,那么,淘金式思考者就是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追求“不惑”,不受迷惑。
破除思维局限:批判性思维
同样,这种批判精神继续往深了用,用来反思我们的思维局限,评价我们的思维质量,就是批判性思维。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追求思考自由度的第二项功课,破除思维方式局限。
但这比搭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更难。为什么?因为前面说的,当局者迷。
只要醒着,我们就不断被延绵涌现的各种想法拽走注意力,也就很难跳脱出这些想法,去审视它们的生成机制。尤其是,当你作判断的速度太快,以至于你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完成了思考的时候,你可能产生了一个观点,说出了一段话,写下了一句文字,而形成这些东西的那个过程已经结束了。
难就难在这里:既然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思考,那怎么反思自己的思考?
我们试着从一种你极其熟悉的场景里找答案:你跟朋友聊天,在你不经意说了某句话之后,对方恍然大悟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在这种时刻,你其实就是帮朋友点破他自己的一个思维局限。因为你是一个旁观者,你天然比他更清醒,更不受迷惑。
所以,旁观者身份,其实就是一种更清醒、更置身局外的洞察者身份。你也可以做自己的旁观者,第一个你在思考,第二个你在观察第一个你的思考。
怎么能训练这种自我分裂的能力,自己来当自己的旁观者呢?
两种手段可以训练。
第一种是练习冥想,这是练习旁观我们内在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种就是训练批判性思维,这是练习旁观我们的思考过程。
但这两个方法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冥想要求你不要评判自己的体验,只是单纯去感受它。但批判性思维却要求你像检察官一样,不断检验和评判自己的思考,从而提高思考的质量。
这种批判精神,可以溯源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研究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最早就是起源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他的那一套经典的问答方法。
苏格拉底参与讨论和表达的方式,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通过提问、辩论,揭露对方话里的矛盾和缺陷,来逼对方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他又被称作“真理的助产士”。
批判性思维,不是要求你从一开始,就建立完备的思考过程去推导出完美的结论,而是自己当自己的苏格拉底,带着问题意识,面对一个结论去倒推,用一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去检验这个结论是否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