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后感

01  朱莉的遭遇

朱莉是一名大学老师,有热恋的男友,突然被检查出患癌。她一边治疗一边做心理咨询。后来康复。在最后一次康复检查中,查出先前的癌症好了,可是又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癌症。朱莉又一次配合治疗并回到咨询室继续心理治疗。几周后,癌细胞奇迹般的消失了,朱莉能活的更久一些了。她计划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朱莉值得敬佩,她从未自暴自弃,总是努力的配合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

朱莉做心理咨询很有意思,她放弃了医院推荐的团体治疗,自己在外面找了一个咨询师,她说,她不愿意和一群癌症患者讨论,她想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去正常的看待自己的问题。

其实,团体治疗有团体治疗的优势,个体咨询有个体咨询的好处。由杨紫主演的《女心理师》的续集《贺顿时小可爱》中就有一个团辅的案例,病人们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困惑和痛苦,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同是天涯沦落,能共情同感,彼此理解。

个体咨询针对性更强,一对一的服务方式,完全以来访为中心,在咨询中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会看见许多不曾见过的自己。

朱莉和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不曾讨论过朱莉的病情,她们一起讨论化疗后是戴假发还是裹头巾,如何在术后管理身材,如何经营婚姻,如何面对工作……

在这里,朱莉只是一个心理有困扰的来访,在这里,朱莉没有身体健康问题。也许正是这种感觉让朱莉不惧怕,不担心,反而好的更快。

02  去意大利or去荷兰

在朱莉得知患绝症时,她最好的朋友发来了一篇著名的散文《欢迎来到荷兰》,散文的作者是艾米丽·珀尔·金斯利,一位唐氏综合症患儿的母亲。散文描述了当生活的期许被现实颠覆时,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当你的身体里孕育着一个宝宝,就像是在计划一场美妙的意大利之旅。你买了一大堆旅游指南,还做好了精彩的攻略:罗马斗兽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威尼斯的贡多拉……你或许还会学几句简单的意大利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激动人心。

经过几个月的翘首期盼,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你收拾行囊踏上旅途,几小时之后,飞机着陆了。机组人员走过来跟你说:"欢迎来到荷兰。”

"荷兰?!"你大吃一惊,"为什么是荷兰?我要去的是意大利!我应该已经到达了意大利才对呀。我一辈子都梦想着能去意大利。”

但飞行计划临时有变。他们决定停在荷兰,而你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但重点是,他们也没把你带去一个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肮脏不堪的,充满瘟疫、饥荒和疾病的地方。仅仅是一个和预想中不一样的地方罢了。

于是你不得不下飞机,去买一本新的旅游指南,还得去学一门全新的语言。你还会遇到一群原本永远都不会遇到的人。

这里只不过是另一个国度。这里比意大利的节奏更慢,没那么多浮华。等你在这里待了一阵子之后,你缓过劲来,眺望四周,会发现荷兰有风车,荷兰还有郁金香,荷兰甚至还有伦勃朗。

但你认识的所有人都在忙着往返于意大利,而且都在炫耀着自己在那儿过得有多好。在你的余生里你却只能说:"是的,我原本也是要去那里的。我都计划好了。”

而这种痛苦永远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失去梦想是一种非常非常重大的损失。

但是,如果你把生命都浪费在哀叹你没去成意大利这件事上,你就永远不能自由地享受荷兰非常特别、非常美好的方方面面了。

朱莉的遭遇让我唏嘘不已,读《欢迎来到荷兰》让我热泪盈眶,我想到了自己。我何尝不是想去意大利,却去到了荷兰。

孩子突然生病让我的人生陷入低谷,四处求医,手术。孩子的身体在慢慢恢复,学业却是耽误了。

曾几何时,孩子的运动天赋让人惊叹,曾几何时,孩子的聪慧让人欣喜,可是一个医学上的病理名词夺走了这些,不甘心啊!

让我走出低迷情绪的是一刹那的顿悟,有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相比我的难过最难过的是孩子,我所不甘心的在孩子那里该是成倍成倍的吧!

他承受的比我更多,除了病痛的折磨,他错过的还有他原本辉煌的未来!他也想去意大利啊,却不想来到了荷兰!

现实生活中,意大利之旅又是多少人的意难平!

那一刻,我走出消极情绪,开始关注孩子,我们的关系慢慢改善,我们坦然的讨论生病这件事,我们一起吃好吃的,一起讨论该穿什么,一起分享彼此的见闻。

在出不了门的日子里,我们教会了他打麻将,并在麻将桌上云淡风轻的普及社会知识,人性的弱点,锻炼他的耐受力。

终有一天孩子会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会有自己的工作,会有自己的家庭,会有自己的孩子,我能做的是陪伴他独立,尝试慢慢放手。

我想起那句话: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是修行就有过程,陪伴他去意大利或者一起去发现荷兰的风景。

03  活在当下

朱莉有一个矛盾冲突就是生与死。活着是本能,死亡是归宿。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初听是震撼,再听是伤感,回想是平静。既然避免不了就好好活,至少在那一刻到来时说一句:我活过!

2009年,艺术家坎迪·张在新奥尔良的一面墙上留下一道填空题:“在我离世之前,我想________”人们纷纷写下各种答案:有想去旅行的,有想为数百万人唱歌的,有想做百分百的自己的,有想做好爸爸的,有想去跳伞的,有想为别人的生活带来改变的……

有些人遵照愿望去行事了,很大一部分人只维持了短暂的觉醒,探索一下自己的灵魂,然后在清单上多加几条愿望--然后就不想着去付诸行动了。

人们往往想得多做得少。

人们总是在计划,而朱莉却没有计划的时间,她不知道自己会活10年还是20年。和死亡的对视迫使她活得更投入---不是为未来列出长长的目标清单,而是活在当下。

生活是不确定的代名词。生活中,变是常态,不变是偶然。不必在意最后是到了意大利还是荷兰,或者别的什么地方,重要的是去登上飞机,看看会降落在哪里。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