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 从学生的思考习惯来设计教学

星期二上午第一节,我执教了一节组内研究课《谁轻谁重》,这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执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把它们记录下来。

首先,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会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不同物体的轻重。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不同。

1.忽视目标,设计就会出问题。

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基本做到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后组内4位老师随机抽查了10位学生,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大部分学生知道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但是,对于“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这个目标,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是我减少了大橡皮,也没有和学生讨论5种物体的相同与不同,没有带领学生去发现物体是结构的。

2.教学难点确立错误。

教学重点:知道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能用称量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并记录。

学生真正的难点有2个,第一个是:不会把乒乓球、木块、塑料块、橡皮擦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列番号1、2、3、4排序。第二个是:有一半的学生不会根据回形针的数量进行从轻到重1、2、3、4的排序。

上课时,为了节省时间,我让学生直接汇报最终的排序结果,跳过了汇报回形针的数量,结果发现有一半的小组排序出现了错误。查看他们的记录,他们的实验是正确的,他们只是把相当于7个回形针重的木块记错3,把相当于9个回形针重的塑料块记作2,跟我们从轻到重1—4的顺序记反了。课后,我们组的老师研讨这个地方,一致认为必须带领学生先汇报回形针,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排序。我们组的魏琪老师按照新的方法上了一次,难点得到突破。

3.活动步骤图设计还需要改进

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和小组合作方法,步骤图是个好办法。我见茶小的朱老师使用过,自己也学着试了试,但是因为拍照角度和拍照经验少,出来的步骤图跟心目中理想的还是有差距。另外,在示范怎么用天平称乒乓球时,还可以示范加步骤图组合的方式进行。步骤图这个方法,我会继续改进下去。

4.班级记录表没有用起来

5.巡视学生没有设计巡视记录表

6.板书设计需要提前打草稿,每一个班讲完都应该改进一个版本。

7.课题组设计的教学要点和测评要点没有用起来。明天把它们都打印出来,放在教案旁边,随时翻看,也是为了更好的改进。

(这是一个待修改版本,写在这里提醒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反思 | 从学生的思考习惯来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