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悉达多》如见自己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的最经典品,讲述了少年悉达多带上我们的困惑与不安上路,经历了一段寻求真理的旅程,从天才到俗人再到圣人的故事。黑塞本是诗人,所以他的文字读来像诗般飘逸,语言亲切有活力,字里行间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智慧。《悉达多》又译《流浪者之歌》,黑塞对于东方禅宗和佛教的理解,都在这部精彩又优美的小说中,读起来很容易,要读懂,却需要一生的时间。


悉达多既是佛陀又不是


        乔达摩・悉达多是佛陀家族的姓。在这本书中,被黑塞拆分成两个人,分别是真理和觉悟的两面、本我和真我的两个部分。书中安排两人相遇,既是入世与出世思想的冲突,亦是困囿与慧通的一次鲜明对比,看似是宗教的奥义箴言,却也是生活的教诲与经验。悉达多是我们在浮华中所无法面对的心相,让我们在失意迷时感到如遇知音,诚如泰戈尔所说“但让我在失败中找到你的手紧握”。


        书中的达多是婆罗门之子,所谓婆罗门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地位最高,主要来自俄罗斯或英国的白色人种,他们是印度的征服者,享受各种特权,可以免税,还能免受任何肉刑。印度严格实行过两千多年的种性制度,通常肤色越浅的人地位越高。除了婆罗门掌握神权,占据了僧侣贵族阶级外,还有刹帝利,负责管理国家和军队,为婆罗门服务,再向下分别是吠舍、首陀罗和最底层的贱民。印度独立后废除了种性制度,但沿袭了两千年的观念至今仍然残存。

        历史上真实的佛陀原是刹帝利种性的一个王子,抛弃高贵的身份去苦修,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创立佛教,提倡无神论来教化世人。


真正的修行在人间世


        最好的修行不在庙堂,不在深山,而在人间世,要想远离红尘必先投入红尘。悉达多对好朋友乔文达说:“苦修和禅定也只是逃避而已,并未解决过真正的难题,不管未来是什么,必须是我们自己走出的路。

        尽可能去经历吧!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千里跋涉穿过遗憾的泥淖,《追风等的人》阿米尔重返战火中的阿富汗找回勇气,他们都走上了自我救赎的路。思考是通往认识最快捷的路,智慧不是靠语言来传达。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信仰了不同的宗教,上帝或各种神都不能拯救他,唯有他自己才可以。亲身经历生活的百态思考与行动相结合,去领悟人生智慧。


人生的意义在于活好当下

        黑塞在创作本书时已过不惑之年,生活困顿,妻子精神分裂,儿子寄人篱下,他本人也多次接受了精神治疗。一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一次次彻夜难眠时黑塞也在一遍邊追间生命的意义,最终发现回归自我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最初,悉达多看不起芸芸众生,我们也很容易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别人,去藐视社会上的一些人和事。悉达多融入凡尘,去爱,去生活,才能反思。

        这本书与黑塞的其他著作比较来看,共同点在于主人公都曾被人引导,这个引导者在《在轮下》中是海尔纳,在《德米安》中是德米安等人,在《悉达多》中则是珈摩拉。他们都给予了被引导者突破性的思想启示。

        我们向往退休生活的闲逸,羡慕乡村原野的祥和,人人都想获得永恒的平静,但逃离了琐碎的日常,就真的能抵达理想的精神田园吗?悉达多告诉我们:与其逃离生活,不如回归生活。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我们在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好好生活,这,就是修行。做好份内的事,用心去爱身边的人,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悉达多》如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