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之一百零二【一明心悦读:混乱与融合】

  混乱中的融合

    ----------- 20200204 一明心悦读

孔子写《春秋》,微言大义。今日在学习了顾颉刚先生的《国史讲话:春秋》一书,在对春秋的历史有更多了解的同时,也对混乱与融合、野蛮与文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多的感受。

孔子曾形容春秋无义战,《春秋》开篇从“郑伯克段于鄢”开始描述,说明了郑国公在处理弟弟谋反过程中,用了不恰当的计谋,故而孔子将此战定调为“克”。本来“克”是用于敌人间的战争,叫克敌制胜,而郑庄公把用于算计敌人的方法,在亲弟弟身上使用,故而是不道义。之后篇目描写春秋五霸之间争霸历程,先后有齐恒公、宋襄公、楚庄王、晋文公、秦穆公,以及后来的吴越争霸的吴王夫差及越王勾践之间的故事。

《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虽然在两百年的历史中,战争频繁,但是从另一维度也因战争带来的联姻及人口流动,促进了各个诸侯国家文化的文化及血缘的融合。春秋期间,不管各个诸侯国家如何争斗,彼此都心照不宣,都承认“周天子”的存在。从周公定制周朝礼仪开始,让周朝的文明通过战争的方式让男方的楚、北方的狄、蛮族吴和越也渐渐加入了周朝文明。上古时期的许多不同种族,就是在春秋时代混乱中而逐渐合成了一个中华民族。也就是野蛮与文明实现了统一。

夏商周,三代时候,所谓的中国,大致不出今天的山东、河南、河北、陕西、陕西几省间。自从楚、吴、越诸国尽力并吞南方的蛮夷而同化于中国,而齐、晋、秦等诸侯国又尽灭北方的夷、狄等部落,华夏的疆域才日益扩大。中国总体疆域的凝固,是在春秋时代开始的。以及后来的战国七雄等诸侯国的努力开疆拓土,以前十分零碎的小国和部落,渐渐合并成几个大国。楚、秦、齐等大国创立了郡县制,秦汉的统一规模酝酿于此时。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在春秋年间,出现了老子、孔子、鬼谷子等哲学大家,为中华文明璀璨发展做好了极大重要铺垫作用。特别是孔老夫子,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术传播道平民阶层。孔子弟子有三千多人,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过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持续传播仁义礼思想,直接催生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使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学术黄金期。

一部春秋史,很是热闹,打打杀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然而在这背后,中国版图的统一,中华文化的输出。中华民族实现的大融合。有人说,不了解春秋就不了解华夏民族的源头在哪里。人性中智慧与奸猾、文明及野蛮、善良及险恶,在春秋历史显示的淋漓尽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经由春秋史的学习,让我们更为了解兴替之道,学习和吸收并应用之,自然对我们的生活及工作将大有裨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篇之一百零二【一明心悦读:混乱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