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解

  关于仁义的解释自古及今很多,不过总也是云里雾里的不得一言而识其真。

  依照老子的解读,道与德本是蕴含仁义于其中的,当道与德尚存的时候,仁与义亦存其间,故而不必再去谈仁义,而当道与德皆失的时候,仁义当背负起没有道与德之后对于社会的教化,在道德与礼智之间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安居乐业的时候,非没有忠臣,而是有更多的忠臣隐隐于市而已,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弱水三千,取一瓢皆为忠臣也,天下皆忠臣故无需言忠也。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六亲相合自然会有孝慈,孝慈本为为人之根本,无须单独拿出来炫耀,而当六亲不和的时候,则是彰显孝慈之日,故而让人一睹其芳容。同理,大道大德没有了,才显示出仁义的力量。

  当孟轲向老师孔伋请教,问治理百姓的当务之急时,孔伋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说,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先让其得到利益。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安分;上不义,下则尔虞我诈,就会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公而造成混乱。人们对于利欲的贪婪是乱的根源!而老子的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理想也无法得以实现,只能在现有物质条件下,利益分配尽量合理,方能得以国富民安。

  管仲之仁,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弃公子纠而事桓公,民到于今受其赐,是管仲之仁!不以兵车而霸诸侯,以退为进也。仲弓问仁,夫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谦让、克己、以退为进也。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修己,敬事,亲善、内敛而不张扬,亦以退为进。

  退一步海阔天空!而非毫无缘由的退,没有底线的退,以退为进,而后取仁!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行仁也一样!记得在老家的时候,大人评价一个好孩子的时候,就会说,这孩子真仁义。仁者,懂得取舍,懂得谦让,懂得知足!仁者必有勇,以勇捍卫仁德;勇者不必有仁,君子勇而无礼则为乱,小人勇而无礼则为盗。仁者知道以退为进,故而仁者无忧,仁者静,仁者寿!

  君子仁以为本,义以为质,而后行于天下,正所谓:齐身、修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革命先烈为了消灭侵略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非为取私利,私利之取不足以亡身,舍生取义,乃为泱泱中华之大利也。人曰:无利不起早。行义者,却与之相反,行义者多与自己的利益无关,既没有获利的契约,也没有因行义后所受伤害的补偿,其动力源于人的本能和内心高贵的品质。如救人、救火、抢救别人受损的财物等等,均没有契约,没有约定,没有获得好处的可能。与己无利,却能惠及他人,这是一种主动地积极的进!面对物欲的诱惑取之有道,那叫见得思义;看到别人有危险而去救助,那叫义不容辞;面对生死的威胁而行义,那叫大义凛然!而所有这些,都没有利益的诱惑,没有命令的下达,均源于内心的高贵!义是无利欲之进,如有所驱使,那是一个人内心最高贵的品质所驱使!

  孔子说:君子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义不可兼得,当舍生而取义。 二者所言皆为仁义之至高,如日月之高而不可及也,革命先烈却做到了,我们不应忘记他们。而那些连革命先烈都不放过调侃得人,是人吗?他们懂得仁义二字吗? 

  仁义!仁有所退,义有所进,而成仁义!

  仁有所退,止于至善!义有所进,见危致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义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