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跟着大师学写作(上)

喜欢汪曾祺的小说,找来细读,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更喜欢《受戒》这篇。这篇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在阅读中,感觉处处精妙,越读越有意思。

一、汪曾祺其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干部,《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北京市剧协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浜》、《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汪曾祺文集》(5卷),《汪曾祺全集》(8卷)

1996年年底,汪老给我们上过一节写作课,一个幽默的老人,真诚的老人。上课时抽着烟,谈他的家乡高邮,家乡的咸鸭蛋,家乡的晚饭花,话语里都是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人、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挖掘。

我们在汪老的讲述中,跟着他品尝高邮的咸鸭蛋,去看云南的茶花,听夏天的蝉鸣,在奔波的红尘中,培养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在课间,汪老带来了他的小说集,大家争相购买。回家后我便如饥似渴地阅读,感受最深的就是《受戒》,很多地方,读后会会心一笑。

后来不到半年,杜老师告诉我,汪老走了,我们都感到突然,也倍感难过。


二、《受戒》的内容简介及它的影响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01. 《受戒》的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被舅舅带到庙里出家当了和尚。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

明海在第一次去庵上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

明海会描画,在小英子的推介下,明海的这一技艺让即将出嫁的姐姐大英子着实风光了一回。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踩车水、割稻子、打场看场。

四年以后,明海要去受戒,受了戒可以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明海去善因寺受戒。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了戒的明海回庵赵庄。在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既而小英子问明海:“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

这个故事,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处所说的,“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受戒》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由空气,宛若梦境的世外桃源。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刻画了明海和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赞颂了尘世间的人性美,揭示了个性解放的主题。


02.《受戒》产生的影响

《受戒》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获得了《北京文学》评选的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奖。

因为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了那个特殊时期,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受戒》如一缕清风,让人眼前一亮,《受戒》跳出了1949以后文学界主流关注“宏大主题”、“宏大叙事”的藩篱,开始侧重于关注小人物、小事件、小生活,讴歌普通人的人情人性之美,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中小说的新格局。同时也对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受戒》问世的当年,虽然评论界保持沉默,但是它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作家阿城说:“中国大陆八十年代开始有世俗之眼的作品,是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忽然翻到80年一本杂志上的《受戒》,看后感觉如玉,心想这姓汪的好像是个坐飞船出去又回来的早年兄弟,不然怎么会只有世俗之眼,而没有“工农兵”气?《受戒》没有得到什么评论,是正常的,它是个‘怪物’。”

阿诚在这里所说的“怪物”指的是,小说没有像以往那样歌颂“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关注小人物,特别是一个小和尚。这在当初的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未完待续)

由于最近太忙,写作都是碎片化时间。今天只能写这些,后期会好好打磨修改,整合成完整的一篇,今天先算是打草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读经典,跟着大师学写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