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会把老人送到养老院?

作者:锦瑟

从古至今,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期已经成为过去,老龄化日益加重。

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困境。  

面对老人的养老问题,有些人觉得,照顾老人需要较多的精力和耐心,而且还要面对工作忙碌、住房紧张等问题,所以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对此,我有着截然相反的意见。

首先,老人身体和情感的需要。老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赡养老人,不仅要在经济上供给,生活上照料,还要在精神上抚慰。

孝养父母,有养父母身、心、志、慧四个层次。

老人们的身体由于年轻时的操劳,存在较多隐患。上了年纪后代谢缓慢,身体各器官逐渐衰退,发生疾病的几率较高,因此需要儿女及时密切关注,才不会延误病情。

在物质供养之外,养父母之心就是我们时时能够关注父母的心情。用自己的德行去奉献社会,让社会人士肯定你父母对你的教诲。

养父母之志,则可以借用《孝经》里的话语:“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很多老人家很有钱,但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当中。子女应尽可能让老人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没有无谓的担忧和痛苦,此为养父母之慧。

这样看来,养老院很难圆满完成这四个层次。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飞越老人院》,电影中有个镜头印象很深。

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

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这种虚假的关爱和老人们需要的切实的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养儿为防老。老人们对儿孙的感情和依赖日益加深,如果在养老院里,不能满足儿孙绕膝享受的天伦之乐的情感需求。

在养老院里,老人见不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邻居,倾诉的欲望得不到满足。长期的孤独,容易使人患上抑郁、焦虑等等多种心理疾病。

设身处地的想想老人在养老院里的孤独、无助,我们就真的忍心吗?

送老人进养老院,有悖中华民族的孝道。我们日常所谓的“孝”,就是尽心赡养父母等老人。

 “百善孝为先”,古有王祥卧冰求鲤,今有孟佩杰照料瘫痪养母。孝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道德规范,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家庭式养老正是中国孝文化的体现。

赡养老人是我们儿女成就感的重要体现。老人的安康也会成为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老人如同树根,我们像树枝,父母无私的将营养输送给我们,年老后我们也要让老人有所依靠。

老人回忆自己过往的得失,给我们以警示,也能约束我们的言行;在我们难以抉择的问题上提供自己的深刻的见解;让我们了解家族的历史,做好家规、家训的传承。

我国的养老事业还在起步阶段,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社会新闻经常会爆出个别养老院护工打人、虐待老人等事件,让人痛心。

2017年9月底,湖南常德的一位护工,为了逼迫93岁的老人吃药而举起了菜刀,此事件导致了老人因心肺功能衰竭而离世。而该养老院的另一名护工,还透露“虐待老人,已经成了常态。”真相让我们触目惊心。

目前我们的养老机构队伍呈现出年龄大、学历低、专业人员少、专业水平低、流动性大等特点。全国30万养老护理人员中,具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只有2万多人。

许多养老院活动地方狭窄,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也没有基本的医疗急救设施、健身器材等等。

综上所述,家庭式养老才是符合国情、符合传统养老观念的养老方式。

让老人们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我们所有子女的共同心愿。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祝福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不会把老人送到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