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学习记录7

具备领导力的表现:要有远见,要有影响力,要有人格魅力,还要有以身作则、明辨是非的能力。

图片发自App

不要“做出决定,坚定推进”,而是“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

“重新定义初心,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选择一个快速尝试,直到成功。”

幸福是一种基因,也是一种未来越来越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50%来自基因,10%取决于环境,还有40%可以通过习得行为获得——幸福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都应该开始学习、练习这种行为。 未来时代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功,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炼变得更幸福。

哪些事会让你幸福?

赛利格曼在试验中提供了10条幸福策略:

受到了他人的帮助,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或爱

对别人做出了善意的举动,帮助了他人,做了善事

很愉快地跟朋友在一起

品味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比如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景色,吃了美味的食物

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看电影,听音乐,画画,外出游玩等

做了对身心有益的事情,如跑步、瑜伽、冥想等。

全心全意投入到一项活动中,感觉废寝忘食

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事情

反思了一些事情,感到了自我的成长

找到了人生目标和意义,对未来充满希望。

图片发自App


幸福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均GDP超过3000美金线,人们会更关注心理与精神需求,而不仅是物质财富。越过8000美金线,收入和幸福感不再有强相关关系——对于物质条件的一味追求会腐蚀幸福感。

有两个有趣的巧合——2008年,中国达到人均GDP3000美金线;2009年,大量积极心理学书籍、课程进入中国;2010年第一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召开。2015年,人均GDP是8016美金,而这一年也正好是生涯、心理等行业爆发的一年,随之而来的2016年,是知识平台、知识IP变现的元年。

幸福不仅仅带我们来到现在,幸福会带我们去未来,幸福是重要的竞争力。


有个幸福的模型,它是由哈佛大学的讲师,也是“哈佛幸福课”的讲者泰勒·本·沙哈尔提出的: 幸福=快乐+意义 。

所谓“快乐”,其实就是短期的、当下的一些令自我很愉悦的感受;而“意义”是长期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价值感。如果把快乐和意义作为2个要素,你可以把人群分成4种类型,即 自我实现型、盲目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

图片发自App


第一种人:自我实现型

有意义也很快乐,被称为“自我实现型”。

这群人既关注未来的意义和价值,也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体验。清代名将左宗棠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听说也是挂在李嘉诚办公室里唯一的一幅字——“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意义和快乐相结合的例子。   

第二种人:忙碌奔波型

追寻意义但是常常忘记当下的快乐,被称为“忙碌奔波型”。

中国很多“50后”、“60后”属于这个类型。他们为了家庭付出一切,但是对自己,却连贵一点的衣服都舍不得买。比如,我的爸爸妈妈,我总带着一种很尊敬但又心疼的心情看他们。

他们的一生就是在 为一个一个目标战斗 :进城、户口、买房、工作、生孩子,帮孩子上好的幼儿园、中学、高中、大学,然后帮孩子带孩子……他们很少为体验、为快乐真正投入什么,很少享受生命的快乐。

其实不仅是老人家,职场上大量的“工作狂”也是忙碌奔波型。这些人把达成目标或放松的心情理解为“幸福”,但是这不算真正的幸福。因为这是和之前长期的负面情绪——压力、焦虑所共生的。

就像一个人头疼好了,他就觉得头不疼很舒服,但你总不能说这叫“幸福”吧?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天天都很健康,不是吗?

一旦你觉得只有完成目标之后才能幸福,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挖更大的“下一个坑”,总是在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焦虑中间来回切换,不得安生。

第三种人:享乐主义型

享乐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倦怠和无意义感 。他们面对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像毕生研究“高峰体验”的米哈利( Mihalyi Casikszentmilhalyi)所说——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间,把自身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 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第四种人:虚无主义者

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被称为“虚无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既不快乐也不幸福。他对未来没信心,对现在又无能为力,陷入一种“ 习得性无助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的生活里去。如果你长期虚无主义,那么抑郁、焦虑就离你不远了。


1.忙碌奔波型:与自己约会

对于忙碌奔波型,增加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快乐是很有帮助的。你不妨尝试一下与自己约会。

什么叫“与自己约会”呢?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本来准备安静地读一本书,但突然有同事跑过来跟你说,“嗨,今天晚上我有话跟你说,你能停一停吗?”一般,人们都会放弃读书时间,去跟那个人约会。

但如果今天晚上你本来约了我,这时候别人过来询问,那么你一般会拒绝说,“对不起,我已经约古典了。”

听上去很顺对不对?但是“细思极恐”啊!为什么约了我,你会推掉,而约了自己,你就会答应别人呢? 难道我和你的关系比你和你自己的关系还重要吗? 这就是“忙碌奔波型”人的下意识反应。

你不妨试试和自己约一个会:把自己当成是一位贵客,正儿八经的在日程表上面填上一个约会时间,推掉所有的工作和邀约,暂时忘记苦大仇深和宏伟的目标,用自己最享受的方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听听音乐、读读书,或做一些无用又有趣的事情,享受独处或者跟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总之,就是要正确地浪费掉这段时间。

当然,这个练习进一步拓展开来,就是给自己的礼物,给自己的体验。总之—— 把自己当成人生中很重要的人。

幸福有点像赚钱,你把注意力放在做好事情、创造价值上,钱也就来了。你天天想着赚钱反而赚不到。

我的三件事理论中,强调每天有一个“小确幸”(细小而确定的幸福)(见文章9-1)——每天早上设计一个让自己幸福的动作——用的就是幸福优先策略。

另外幸福优先策略也建议你不要追求100%的幸福感——你会失望的。

不知道你第一天践行的时候,给了自己多少分的幸福期待?——不要满满的幸福, 8分幸福就很好 。其他两分呢?给一点焦虑,给一些失望,给一些痛苦,给一些可能。

斯特凡把事业、休息、创造混在一起,生活就变得好喝多了。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人类幸福之本源。”

这是关于幸福的第二个误区——你回不到过去了, 别重复过去,面向未来来一杯幸福鸡尾酒。

“幸福犹如宗教,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永远不要对它加以理性的阐释。”

今天我们分析了幸福的三个误区:

以幸福为最高目标往往不会幸福;总想回到过去,重复简简单单的幸福,不如给自己调一杯幸福鸡尾酒;最后,分析痛苦,而品味幸福。

品味:停下30秒品味生活以及能让你幸福的事

一定有人曾告诉你——幸福在于发现与品味当下。但是我们总是太忙于目标,即使遇到精心时刻,我们还是忙着发朋友圈。

心理学家发现,其实每天只要1分钟的品味精心时刻,就能让你幸福一整天。今天就开始试试看吧!

找到一个让自己特别幸福的瞬间。如果是吃到特别想吃的东西,那就放慢咀嚼速度,静静地感受食物的香味、口感。假如看到很好的景象,也不着急用手机拍下来,而是用眼睛和大脑默默的观察,记录在自己内心。 如果是遇到了自己很想见的一个人,也不要着急说话,打招呼,用一分钟安安静静地品味在一起的感受和互动。

总之,给自己一分钟时间,调用你的所有感官,看、听、嗅觉、味觉、感觉、心灵……深刻地体验一个美好的幸福时刻。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涯规划学习记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