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欲速则不达,那为什么又时不我待《这才是心理学》第一章有感

今天开始看一本心理学的书,是我们公司提供的,要求大家学的,我们公司每年春节前都会发一本书,先让大家自学,然后再集体学,这是公司几年来的惯例,这次看的这本叫《这才是心理学》,副标题是《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因为我们是做早期阅读教育研究的,公司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一些前沿的心理学知识。可见,公司为了提高我们的能力,也是蛮拼的。

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的第一章,有几点感受,一下就推翻了我对之前心理学的认识。

第一,原来,为了显示我对心理学的了解,还不断引用或说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夸大了。

书中指出,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拦住100个人,请他们说出一个心理学家的名字,那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名列榜首,可见他的大名鼎鼎。看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但他的声名远播,极大影响了普通公众对心理学的理解,同时也造就了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心理现象的发现与发生,都是通过采集不同样本,进行多次长时间跟踪实验,慢慢得到结论,而且是这些样本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共有的,才有说服力。而弗洛伊德认为:个案研究足以证明理论的真实或谬误。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在,心理学呈现多样化时,而弗洛伊德理论所占比重是很小的原因。

第二、心理学原来分好多好多,以前只知道都是人,都是这个心理,其实不然。

美国心理学会把心理学分为56个分支机构,每个分支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研究或应用领域。事实上,56个分支机构中的每一个都是非常宽泛的研究领域。有许多真的是没听说过,例如独立从业的心理学、成瘾、国际心理学、和平心理学等等,真是对心理学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第三、原来这些民间谚语有些本身就自相矛盾,而且它们是世俗智慧,不属于心理学。

例如家长经常告诫孩子要“三思而行”,但又有人说过“该出手时就出手”。“小别胜新婚”明确预测了一种对于事件的情绪反应,但“眼不见,心不烦”不也同样如此吗?如果“欲速则不达”,那为什么有时我们又听到“时不我待”?既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什么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类谚语和俗话构成了对行为的固有解释,人们爱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难以驳倒。这些都属于世俗智慧,它不是心理学,但世俗智慧会与心理学之间发生碰撞,正因为这个,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激动人心的学科。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章,这三点给了我之前不一样的感觉,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这本书的,咱们可以共同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欲速则不达,那为什么又时不我待《这才是心理学》第一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