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豹红狼》:这里,有比《黑豹》更为猎奇生猛的奇幻非洲

这本书,《黑豹红狼》,说下。

猎奇?震撼?其实很难以形容,但对我而言,最大的感受,是很有成就感,虽然这个成就感我只拿到了1/2,因为还没全看完,只读了一半多。

不说别的,不夸张的说,通读这本书是有挑战的,全书一共672页,抛去目录、鸣谢、定价表这些,有效页数656页,至于多少字数,咱也没有统计。。。

看这厚厚的一本,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恐怕会望而却步。

另一个挑战则是,这部书描述的内容,是我们,至少是东方读者,几乎没怎么接触过的领域——非洲奇幻文学。

书中描述的一些部落习俗,呈现的奇幻体系,乃至一些非洲宗教的传统,甚至一些文化,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奇怪和另类。

比如下面这个截图,简短的对话,包含了从西非民间传说怪物到南非巫医文化的元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会带来一些相对佶屈聱牙的阅读感受。

用一句大白话来形容,这本书,是比较“硬”的。

所以,当下很多朋友读不进去书,是因为很多书太硬,索性不读。但殊不知,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出自1927年7月16日,鲁迅应邀到广东知用中学演讲,谈了谈他个人关于读书的意见)

意思就是多读书,可以看下多种多样的书,哪怕漫画、武侠小说,也是书。而且通常观点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在硬度上是不如课本、学术类书籍的。比如你读《四大名著》,每本都很厚,文字也是半白话,这就属于文学作品里很“硬”的书籍了,但不妨碍其经典程度,以及诸位通读下来之后,所达成愉悦的成就感。

言下之意,再“硬”的小说也好读,基本不存在读不下去的情况。这本《黑豹红狼》大致也是如此,由于全新领域和文学性的缘故,该片初期接触,读起来比较吃力,带入感不佳。

但度过磨合期之后,随后的阅读体验陡然提高,有感于那些光怪陆离的设定,奇幻无边的异世界大陆,那些起初陌生的元素和文化背景,最后会变成猎奇的体验,使得越看越起劲。

《黑豹红狼》是一部奇幻小说,看网上的图书介绍,这本书被称为“非洲版的《指环王》”或者“非洲版《冰与火之歌》”。无论什么名号都无所谓,但基本代表了该片的题材与特征——这是一部西方奇幻文学。

尽管该书是描述着大家陌生的世界,有着大量陌生的名词和新奇的世界观,但体系上,与《指环王》与《冰与火之歌》这些作品是一脉相承的。

托尔金的《指环王》大致为西方奇幻文学创立了一套经典的体系,在此基础上随着游戏《龙与地下城》《暗黑破坏神》《魔兽世界》的游戏的火爆,以及西方奇幻影视剧的盛行,这些奇幻体系已经进入流行文化,被我们所熟知,这也是《黑豹红狼》读进去之后,后面越来越起劲的原因——该书的框架,依然建立在我们熟悉的奇幻文学体系之下。

该书的主角没有名字,我们只知道他叫追踪者——有着灵敏的鼻子。他的任务是追踪一位失踪的男孩。在一路上他与形形色色的奇人异士组队:

其中有着可以变人的黑豹(该书的第二主角,充当猎手和向导),来自森林中的身材矮小的云波(就是精灵,孩童的守护者),身材高大的奥格(就是巨人族)、脱皮女雇佣兵耐卡(可以理解为亚马逊战士)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巫医,比如反女巫桑格玛、泥土精怪玛瓦娜、月亮女巫索格隆、邪恶的炼金术士,不用问,这些巫医也对应着奇幻文学中各种各样的法师。

PS,值得注意的是,云波、奥格、阿桑波撒这些不是名字,而是他们的身份和职业。比如精灵不叫精灵,就是叫做云波。

而追踪者周游列国,也以外来者的身份参与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部落和族群的历史和冲突之中,沿途也遭遇了鬣狗人、疯猴、邪恶阿桑波撒(食人巨魔)、沼泽巨怪等妖魔鬼怪,呈现给读者广袤的一个奇幻大陆的设定。

所以,这本书在体系和内容方面,依然是我们熟悉的那一套,按照我读了这么多的理解,这本书的奇幻体系,更类像暴雪那些游戏——比如《暗黑破坏神》或者《魔兽世界》,有着国度族群之间的恩怨,也有着多种多样种族划分,更有创世结构的搭建。

但不要以为《黑豹红狼》是一本奇幻文学的“换皮”之作。

一本文学书籍,在对应题材内,会有着横向与纵向上的拓展。比如该书描述的非洲奇幻冒险故事,是对西方奇幻体系在横向拓展。那么纵向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比如为了构建《指环王》的世界观,托尔金甚至利用自己语言学的专长,为中土世界创造了15种语言;又如乔治·R·R·马丁在《冰与火之歌》中,又用宏大的手笔创造了荒谬的等级制世界,好似一部虚构的历史小说。这些都是题材纵向上的拓展。而《黑豹红狼》在纵向上的拓展,体现在对文学性和文化呈现方面。

该书的作者马龙·詹姆斯,来自短跑之国牙买加,这个国家还有另一个特色,90%以上的人口都是非洲移民。

结合参考资料,作者为了写这本书,他一直在研究非洲的历史和神话,为描绘这片大陆的奇幻视角奠定了知识基础。可见虽然这位是一位南美作家,但作为非洲后裔,他对非洲大陆的理解,终究不会造成西方人拍《花木兰》这样的跨文化差池感,是有着自身血脉的认同。

所以在这本小说中,出场的并不是持剑的圣骑士,会射箭的帅美精灵,还有红头发的公主这样的形象,而是被蜜蜂环绕的沥青色女巫、只有烟雾萦绕、如幽灵般的女孩,能将你的血液变成蓝色闪电的吸血鬼、会读心术、来自泥土中的精灵……当然还少不了会变成人的黑豹。

从这些奇异的种族设定,到书中肉眼可见大量来自西非、北非等各地的习俗和神话(注释里都标注了,这一点比较好),可见该书一直在试图打破主流印象,打破那个由约瑟夫·康拉德等白人作家构建的非洲的刻板印象——一个充满了狂野,猎奇、危险的世界,一个生命力旺盛、拥有多种颜色的大陆。

对于真实的非洲而言,外来者的想象与本土的体验是分裂的,大部分我们都不了解非洲是什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黑豹红狼》中的非洲,是我们从未感受到的,其中大量的巫教风俗、祭祀仪式、与祖灵的对话,当真猎奇。

而且这本书,无处不在的就是血腥暴力的元素,拆骨、剥皮、活祭等大量细节的描述,伴随着主角追踪者张口闭口的亵神粗口与黑话,统统融入这个神话幻想之中,此乃猎奇感之二。

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作者马龙·詹姆斯,尽管是非洲后裔,但他南美作家的身份,逃离不开的就是这片土地上文学作品始终脱离不了的标签——魔幻现实主义。

《黑豹红狼》也是一样,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该书大致是用《百年孤独》的手法去撰写《指环王》,这也是本文开篇说这本书最“硬”的地方,魔幻现实主义与西方奇幻文学体系的碰撞,让两者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荒诞多变的场景、多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语句和修饰手法,也有着对角色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大量写照,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这一切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小说向前。还有故事体系中,这个失踪的孩子被视为整个世界赖以依存的预言中心,但在预言之中,这位孩子已经死去了,这场追踪耗时九年,最终却只寻获孩子的尸体吗?追踪者的努力和彷徨、困难和迷茫,始终伴随着他的冒险。

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海外一些评论家认为该书“对于文学读者来说太过奇幻,对于奇幻读者而言又太过文学。”

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形容,那种在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有时候其实“像剑和巫术一样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类小说中,世界都是超级白种人、超级中产阶级的,女性只能以某种方式出现。那不是现实生活!楠塔基特岛上是有黑人的!我们把社会现实主义视为最真实的东西,但在《伊索寓言》中有更多的真实。文学作家不会去谈论一个完全被发明出来的奇幻世界。”(参考自新京报《海外书评》)

可见,作者马龙·詹姆斯,他的目标是要偏离现有体系,打破主流桎梏,追求的是一份糅合西方奇幻、非洲神话和南美魔幻现实于一身的史诗作品。

话又说回来,还记得2018年那部《黑豹》吗,来自黑人导演瑞恩·库格勒,全球票房超过13亿,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拿下七项提名的电影,被认为是黑人世界之光。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部作品骨子里面依然是主流构架。

包括虚构的瓦坎达王国,有着领先世界的科技,表面上对非洲丛林、草原文化的写照,但骨子里面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宫斗剧情,实际上就是加了非洲部落文化符号的白人文化故事,浓浓的“讨好型”色彩,是强者给弱者安排了一场轰轰烈烈黄粱美梦。

但至少这部《黑豹红狼》,不是这样,不敢说这部书可以表达出非洲那种狂野和猎奇的底蕴以及文化色彩,但至少比那部电影要更加纯正。

而对于读者来说,这份体验,即新颖,又奇特,更不要说,这么一大部头的“硬”书,很有挑战性,但适应之后,很是畅快,通读完之后,会给人很大的成就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黑豹红狼》:这里,有比《黑豹》更为猎奇生猛的奇幻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