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华夏红 《红高粱》

中国文化是多元和复杂的,中国电影也热衷于从传统文化里取材,但是面对浩瀚的过去,我们的视野却往往过于狭隘了。有庄重大气,有华丽婀娜,有阴谋心机,有乱伦杀戮——目光都集中在了封建社会以来形成的民族气息,过于心机,过于温和,过于软弱,过于精致——反而忘记了中国人的源头——炎黄文化里的粗犷和豪迈。而这种狂野的原始的气息,却从来没有被温和中庸的后来文化所覆盖,至少,它一直存在在中国西北广大的土地之上。

《红高粱》是令人惊喜的一部国产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拿下金熊奖,评审会评委蒂尔达斯温顿的评价说这是多年以来看过的唯一真正称得上电影的电影,让这部电影蜚声国际,一度成为那个年代中国电影海外大热的代表。第五代导演也因此逐渐开始走向了一个创作的巅峰。

如同张艺谋在之后电影里一直继承的表现手法一样,充满了表现主义式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浓烈的红色,同时伴随着的烈酒、颠轿、野合、抗日等等一系列充满中国元素的意象和符号。将这个故事高度抽象和具象化,成了一出以视觉为载体,以文化为根基的大戏。其中蕴含的那种朴素浓烈的野性的华夏气息,充满了生命的脉动和血液的张力。


中国红:民族的风骨

张艺谋在转型拍摄《英雄》后说,许多年后,大家会忘记《英雄》这部电影的情节,但是忘不掉其中那些色彩鲜艳的场景,那会是一个又一个深刻的印象,刻在大家的脑海里。相比于《英雄》已经开始逐渐空洞的色彩表现,《红高粱》的红色才是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这种红,叫做中国红。

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土地、血红的高粱,刺眼的花轿,刺眼的新娘,刺眼的酒窖和炉火,刺眼的鲜血,应和着的浓烈的侵略的黑烟,漆黑的土地,黝黑的汉子……整个十八里坡,成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生命的激情,死亡的惨烈,侵略的斗争,轰轰烈烈、洋洋洒洒、张张扬扬铺洒开来,以这种特殊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原始的生命的冲动震撼了观众。



电影里蔓延的红色含义是丰富的。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更是热血的颜色。充盈视野的红色,在影片里,既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新娘、酒坛;又是那段悲壮岁月的最好底色。中华文化的底色是什么?热情、顽强、勇敢、坚韧、含蓄。与鬼子的斗争,是如火般燃烧的愤怒和民族的勇猛;牺牲的浓烟和血色,是反抗侵略的惨烈和悲壮;秀丽花轿里的新娘,是传统文化的温婉和秀美;疯长的红色高粱,既是喷薄的情欲,又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它是柔美的,如同黝黑结实魁梧的爷爷怀里的娇嫩的奶奶一样,鲜艳的红色和野性的黑色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又是刚烈的,如同嘶声嚎叫的爷爷率领大家将一腔热血洒在那血红的夕阳里一样感慨悲歌。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丰富的中华文化,也赋予了这个颜色丰富的内在气质。




抗日的那群男人和女人

同样是抗日题材的电影,一部《红高粱》,一部《鬼子来了》,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里面的老百姓,不再是高觉悟的淳朴厚道的大叔大娘,而是从另一个面——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真实的面上来以愚昧、丑陋的中国人形象来展现那段历史。所不同的是,张艺谋的作品里,这种丑陋是一种原生态的美,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的野性之美、粗犷之美,如同粗糙但是充满生命力的坯一样,那些青花瓷般的文明涵养,都是在这个粗糙的原始的坯里出来的。

以“我爷爷”为代表的那一群中国人,正是当时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所以很多都没有名字,都是一样的黑裤子,光膀子,黝黑的肌肉和火热的生命力。无论是颠轿、野合还是酒罐里撒尿以及最后的和鬼子火拼,这些粗壮的男人都充满了血性,充满了华夏原始文明的粗犷和黄土高坡的豪迈。这就是黄土地上永不屈服的中华民族的骨气。

“我爷爷”和“我奶奶”是中国最普通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一方面有着牺牲的精神,有着国仇家恨的民族气节,但是也同样有着自己的劣根和欲望。



日本人没有来之前,“我爷爷”是土匪,“我奶奶”是被卖出去的女儿,“我爷爷”是不羁的野性,“我奶奶”是传统束缚的闺女。但是,他们却又都是饥渴难耐的动物。所以,“我爷爷”在野地里强暴了“我奶奶”,而“我奶奶”却并不反抗,反而有某种欣慰在其中。“我奶奶”的原配夫君被“我爷爷”杀了,但是情欲的力量却克服了传统的压力,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日本人来了,“我爷爷”带领大家去炸日本人,而曾经的那些令人厌恶的人,比如屠三炮,比如罗汉平,在此时,都能临危不惧,在日本人面前一改平日奸恶的嘴脸,大义凛然的就义。平日的一盘散沙,在十八里坡互相争斗,在外敌的面前却高度凝聚在了一起。这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真实面目。可憎、丑陋,但是又可敬、崇高。

中国人的大爱和大恨,快意恩仇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成了这样一个个模糊但是有血有肉的群体代表。如同那一曲唢呐,一碗烈酒和一抹鲜红所承载的文化的重量一样,这群人就承载起了中华民族的重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野性华夏红 《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