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4

掀起“梦”的盖头来

                牛英才著

 

内容简介


梦,这个既美好又飘渺的生命现象,曾经给予人们多少欢乐和希望,但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惘和惆怅。它像一望无际的大海,或风平浪静让人感觉安详;或风雨飘摇让人感觉忧郁;或晴空万里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或波涛滔天让人感觉无比畏惧彷徨。

梦,不是天外来客,不是海市蜃楼,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的“网盘”,是人类一切精神(不仅仅是潜意识)活动的舞台,是意识相互转化的“梦工场”。有了它,精神才不至于湮灭;有了它,精神才会发扬光大,凤凰涅槃。

本书作者从小就对梦感兴趣,高中时开始记梦研究梦,仅梦境日记、笔记就写了上百本几百万字,堪称世界之最。

这部著作倾注了作者四十年心血,不仅是一部自童年到中年的梦境之旅,一部秘不示人、别具一格的“黑白”人生史,而且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和科学精神的梦的探索与发现。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探梦,是对梦本身的探索与发现,是梦的宏观探究;下卷——释梦,是对具体梦境的解析,是梦的微观破译。

作者站在当代哲学、心理学的制高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具有创新性、颠覆性的释梦观。诸如梦境产生的“碰撞说”;梦境结构的“链接说”;梦境人物的“圈子说”、“叠加说”;探索梦境奥秘的“精神不灭说”;科学释梦的“‘三结’释梦观”、“望闻问切释梦法”等等。

该书文情并茂,雅俗共赏。在探梦与解梦,世界梦文化、宗教梦文化与中国特色梦文化,梦学与文学,“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目录

内容简介

自序——我的探梦之旅

引子

 

上卷探梦

 

第一章梦的产生

 

第一节睡眠——梦的温床

一、快相睡眠与慢相睡眠

二、慢相睡眠期也做梦

三、做梦离不开大脑

1、神奇的大脑

2、大脑是孕生梦境的母体


第二节刺激——梦的开关

一、生理刺激

二、物理刺激

1、触觉致梦

2、视觉致梦

3、嗅觉致梦

4、听觉致梦

三、病理刺激

四、心理刺激

第三节潜意识——梦的种子

一、梦是潜意识的流动

二、意识也参与梦的工作

三、阴阳大裂变

1、依存与转化

2、碰撞与爆炸

3、交织与压制

第四节脑语——梦的导游

一、脑语是视觉图像语言

二、许多梦象是由脑语信息转化而来

 

第二章梦的特征

 

第一节形象性

第二节情绪性

第三节诡谲性

第四节模糊性

第五节象征性

一、梦境环境的象征性

二、梦境意象的象征性

1、梦境意象是一种潜意识语言

2、梦是一种有“象”的思维形态

三、梦中情感的象征性


 

第三章梦的主题

 

第一节民以食为天

第二节梦是焦虑的“人生”

第三节家是心灵的港湾

第四节食色性也

一、性梦产生的原因

二、性梦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对象模糊的性梦

2、对象清晰的性梦

3、触感真实的性梦

4、不尽人意的性梦

5、难以启齿的性梦

 

第四章梦的素材

 

第一节梦的素材与生活有关

一、梦永远超不出人的认知范围

二、朱雀桥边野草花

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第二节梦的素材与潜意识有关


第三节梦的素材与记忆有关

一、先从记忆说起

1、记忆的特征

2、记忆的编码与存储

3、心脏也可以储存记忆

二、梦是记忆的“云”

1、梦对记忆的储存

2、梦对记忆的整理

3、梦对记忆的改造

 

第四节梦的素材与观念等因素有关

一、文化因素

二、观念因素

三、印象因素

四、睡眠因素

1、深睡期的梦

2、浅睡期的梦

3、睡姿对梦的影响。

 

第五章梦境人物

 

第一节“我”、“我们”、“他们”

一、“我”和我

1、梦中到处都是“我”的眼睛

2、“我”是我吗

二、“我”和“我们”

三、“我”和“他们”

 

第二节梦境人物的“卡通性”

一、梦境人物的“叠加现象”

二、梦境人物的“圈子现象”

三、梦境人物的“转移现象”

 

第六章梦的结构

 

第一节单梦的结构

一、情节结构

1、线状式

2、意识流式

二、场景结构

1、链接式

2、插曲式

3、蒙太奇式

4、冰花式

 

第二节复梦的结构

一、走马灯式

二、散文式

二、套娃式

四、连续剧式

 

第七章梦的差异

 

第一节梦有年龄

一、孩童的梦

二、成人的梦

 

第二节梦有人格

一、自我否定型

二、完美主义型

三、矛盾型

 

第三节梦有性格

一、性格不同梦有异

二、梦中人物性格的两面性

三、梦中人物性格的极端性

 

第四节梦有性别

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二、男女梦境的差异

1、梦境内容的不同

2、梦境形式的不同

3、梦境人物的不同

4、梦境情爱的不同

5、梦境色调的不同

6、怀孕及生物节奏的影响

7、梦境感知的不同

 

第八章梦的时空

 

第一节一日长于百年

一、源于感觉

二、源于错觉

三、源于链接

 

第二节天高任鸟飞

一、多维的梦境空间

二、漂移的梦境空间

三、变异的梦境空间

 

第三节清晰明了的梦境方位

 

第九章梦的意义

 

第一节梦的心理意义

一、压力警示灯

二、精神调节阀

三、潜意识透视镜

 

第二节梦的生理意义

一、梦是保健仪

二、梦是老中医

三、梦是听诊器

四、梦是健脑丸

1、做梦对大脑发育有作用

2、做梦对神经修复有作用

3、做梦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症有作用

 

第三节梦的生命意义

一、梦是生命能量的储备库

二、梦是心灵之光

 

第四节梦的精神意义

一、“精神不灭观”的哲学思考

二、“精神不灭观”的科学依据

1、量子力学

2、宇宙全息统一论

二、“精神不灭观”的主要表现

1、做梦

2、DNA遗传

3、托梦

 

第五节梦的文化意义

一、梦之“美”

二、梦之“灵”

三、梦之“用”

1、重要性

2、可能性

 

 

下卷释梦

 

第一章形形色色的释梦观

 

第一节西方的释梦观

一、弗洛伊德的释梦观二、荣格的释梦观

三、阿德勒的释梦观

四、弗洛姆的释梦观

五、巴甫洛夫神经生理学释梦理论

六、格式塔释梦理论

七、霍尔的梦境编码理论

第二节中国人的释梦观

一、刘文英对梦的探索

二、卓松盛的《中国梦文化》

三、李孟潮的“儒道平衡释梦法”

四、柴文举的“中医释梦观”

五、朱建军的“意象对话技术”

 

第二章释梦的误区


误区一:梦境意象的泛化

误区二:象征意义的泛化

误区三:梦境意象的固化

误区四:象征意义的固化

误区五:把释梦当算命

 

第三章我的“三结”释梦观

 

第一节心结——梦之邻

一、心有千千结

二、梦有千千果

第二节“情结,开门!”

一、情结到底是什么个东西

二、会“结盟”的情结

三、梦中情结的触发

四、梦中情结的表达

1、情结表达的偶然性

2、情结表达的特殊性

3、情结表达的多元性

4、情结表达的顽固性

5、情结表达的职业性

五、梦中情结的依托

1、情结与梦境人物

2、情结与梦境氛围

3、情结与梦境主题

4、情结与梦境意象

第三节气结——恶之花

第四节剪不断理还乱

小结

 

第四章情绪——释梦的航标灯

 

第一节都是情绪惹的祸

第二节情绪的产生及其特性

1、无量性

2、超时空性

3、能量性

4、可变性

第三节情绪是梦的主导

1、情绪启动梦境

2、情绪主导梦的内容

3、情绪主导梦的逻辑

4、情绪主导梦的背景

5、情绪主导梦的语言

第四节梦是情绪的舞台

一、天上不会掉情绪

二、情绪是不会说谎的孩子

三、梦境释放情绪

四、梦境放大情绪

五、梦中情绪往往是负面的

 

小结

 

第五章你也可以成为“释梦师”

 

第一节要释梦先懂梦

一、懂梦之人人格更健全

二、懂梦之人头脑更清醒

三、懂梦之人身心更健康

四、懂梦之人生活更幸福

五、懂梦之人人生更精彩

第二节先释自己的梦

一、为什么总是记不住梦

1、与记忆有关

2、与梦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关

3、与个性差异有关

4、与文化背景有关

5、与睡眠有关

6、与人体生物钟有关

7、与左、右脑的差别有关

二、怎样记住梦

1、重视你的梦。

2、回想你的梦。

3、记录你的梦

三、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三节“望闻问切”释梦法

一、眼观六路拨云见日

二、集中精力耳听八方

三、有的放矢刨根问底

1、问经历知“心结”。

2、问性格知“情感”。

3、问网名知“情结”。

4、问健康知“气结”。

5、问运气知“情绪”。

四、融会贯通切中要害

小结

 

第六章 释梦九问


疑问一:白日梦算不算梦?

一、白日梦不是梦

二、白日梦有益于身心健康

三、白日梦有助于激发潜能

疑问二:为什么经常做噩梦?

疑问三:为什么会梦呓?

疑问四:为什么会梦靥?

疑问五:为什么很少梦到太阳?

疑问六:动物会做梦吗?

疑问七:梦是反的吗?

疑问八:为什么梦中会有似曾相识之感?

疑问九:为什么会梦游?


第七章不是结尾的结尾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自序

——我的探梦之旅

 


性格即命运。生就的浪漫气质,注定了一个不安分、爱幻想、好高骛远的我。

记梦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上高中开始的。

“我站在高高的河堤上,眼前是滚滚东去的河水,这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染红了河面,给万物披上了盛装。

我时而在水里畅游,时而在大堤上奔跑,时而穿行在深深的峡谷中------

峡谷越来越窄,两边悬崖壁立,好像要压过来一样,天色沉暗,冷风呼呼,远处猫头鹰的叫声阴森森地。我心里有些怕,但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前摸索……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走出峡谷,到达山顶。举目远眺,天宽地阔,一览无余,我激动得蹦啊跳啊,真想放声高歌,这时,天空中出现一架飞机,紧接着,一架、两架、三架……他们像青蜓一样在空中飞翔,自由自在,无声无息。看着看着,我好像也变成飞机,飘飘悠悠飞翔起来……”

这是1975年10月5日在我的家乡——鄢陵县马栏学校上高中时的一篇日记,是我探梦生涯所记的第一个梦。

那时的我,还是一个没有去过省城、没有坐过火车的农村孩子,除了上学读书,就是没完没了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但我记忆梦的能力特别强,早晨醒来,梦境不由自主地在眼前铺展开来,或来自天堂,或来自地狱,或来自天涯海角,或来自蓬莱仙境------它既神奇又陌生,既让人迷茫又引人入胜。于是,我尝试着记录梦境,记着记着上了瘾,一记就是几十年。

记梦的同时,也开始凭着感觉无目的地认识梦、研究梦。如1980年1月25日的一篇日——

“梦是奇妙而又朦胧的东西,它放荡不羁,任意驰骋,有时无涯,有时现实,有时惊险,有时平淡,有时悱恻,有时刚健,苦辣酸甜五味具备。因此,它比现实生活更充满诗意,更具有故事性。迷信之人利用它断算祸福,算卦先生利用它预测命运。其实,梦不是生活的预告,也不像空气中的分子一样没有根基。它是生活的回光返照,是人体矛盾运动的产物。有这样一个规律:凡白天什么事最典型,印象最深,晚上的梦多少与此有关,梦的大部分内容是白天一系列联想的产物。如:睡觉时想小解,梦中必然找厕所,而且多是急的不行却找不到“立地”,想尿又尿不出来;如果肠胃不好,梦中多做与吃饭有关的梦,而且与肉有关,不是肉不熟,就是腐烂变质,恶心至极。由此可见,梦是白天思想的折射。”

以上文字不难看出,当时对梦的认识很浮浅,没有一点梦学基础,甚至连众所周知的《周公解梦》也不知道,全凭自己的体会和感觉。

真正认识梦、有意识地研究梦,是1986年到河南大学上学之后。

当时,国门初开,万象更新,各种思想、思潮蜂拥而至,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心潮澎湃。

因为是带薪进修,学业上没有多大压力,也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加上对老师的照本宣科不感兴趣,于是,成教院的教室就会经常少一位学生,而图书馆和各类讲座中却多了一双充满渴望、探究的眼睛。我犹如一个吃不饱的孩童,如饥似渴阅读,废寝忘食博览,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古今中外,兼蓄并收。

一次,和同学一块去市里逛书店,偶尔发现台湾出版的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如获至宝,价格也没问就买了下来。回到学校,晚饭也顾不上吃,就贪婪地读起来,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或请教老师,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就这样,在没人搀扶的情况下,我蹒跚着慢慢走上了寻梦探梦之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写本书的想法始于2013年退居二线以后,闲来无事,翻看探梦日记、笔记,几十本几百万字,满满一大箱子。我想,如果吉尼斯世界纪录评选梦记的话,我一定榜上有名。

我轻轻拭擦着笔记本上的尘土,有的表皮已经破损,有的纸页已经发黄,但它们像埋藏在地下几千年的古董一样,侵透了笔者的心血和汗水,字里行间闪烁着金子般耀眼的光芒。

写!一定要把它们写出来!要给它们输送新鲜血液,使之活起来、站起来,走出箱底,走出家门,光光鲜鲜出现在世人面前。

梦学研究专家李卫东博士曾算过一笔帐:如果一个人可以顺利活到75岁,那么他一生用于做梦的时间大约是223500小时,折合9312天,约等于25.5年。

其中,深度睡眠占人们整个睡眠时间的25%左右,即一个人一生用于做大梦的时间是55800多小时,也就是2320多天,合计为6.4年。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人的一生居然会做25.5年的梦,用掉了有效寿命的三分之一还要多。

人在25年中能做许多事——

1、如果用25年的时间来学习知识,以每5天阅读一本30万字的书计算,25年中可以阅读1800本书,等于一个小型图书馆。

2、如果用25年来读博士学位,以3年一个博士学位计算,那么你能拿到至少8个专业的博士学位,你将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

3、如果用25年来赚钱,以每月工资2000元计算,一年就是2.4万,25年就是整整60万元人民币,你将是个很富有的人。

4、如果用25年来写作,以每天写作2000字来计算,一月就是6万字,一年就是72万字,25年能写出1800万字,如果以一本书30万字计算,能写成60部书,你肯定是世界上最高产的作家之一。

5、如果用25年来徒步旅行,以每天走8小时,每小时5公里计算,25年中一个人可以走41000公里,足可以绕地球赤道转一圈。

所以,既然大自然安排我们每天晚上必须做梦,那一定有其道理。

当今社会,人心不古,物欲横流,诱惑多多。有的你争我夺忙着挣钱,有的灯红酒绿忙着享受,有的尔虞我诈忙着当官。我却手机一关,躲进小楼成一统,埋头修建我的“精神大厦”。夏天,热得汗流浃背,头晕眼花;冬天,冻得浑身打颤,手足发木;缺乏资料,买;不会打字,学;春夏秋冬,笔耕不辍,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作过程中,不少朋友劝我:年龄大了,该享享清福了,整天坐在那爬格子,不如钓钓鱼,打打牌,喝喝茶。再说,你写的那些东西文不文武不武,能有几个人理解?

是啊,我何尝不想观鱼赏花,含饴弄孙,享受人生的天伦之乐。但天命使然,时不我待,哪怕前面是“罗布泊”,哪怕“前路无知己”,我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精神大厦比物质大厦更高、更美、更吸引人。这里没有干扰,没有雾霾,没有物欲,没有欺诈,只有无所不能的潜意识和一个真真实实、透透彻彻的“我”。在这里,“我”就是皇帝,就是主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像魔灵一样能调动你的全部身心去投入,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你去触摸,去拥抱,欲罢不能。

记得有一年,高招作文题是看图写作。漫画上,一个人拿把铁锹正在挖井,挖一处不见水换地方再挖,一而再再而三挖了好几处,始终也没能把水挖出来。实际上,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往下再挖那么一锹,水就出来了,但他没能坚持下去。

我就是那样的性格,做事不专,朝秦暮楚,做过文学梦,尝试过做生意,在官场上混过饭,面对扑朔迷离的梦境和渺茫的前景,也曾在探梦的道路上彷徨过,退缩过,甚至异想天开,想搞梦的文化产业。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我应该属于前者。立志——失败——再立志——再失败,我就是沿着这样的人生轨迹,一路感叹、后愧、迷迷糊糊走到了今天。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上帝给予的生命已耗去大半,该尝试的都尝试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浮华已经散去,激情已经退潮,接下来就是要脚踏实地干点自己想干、能干、且能干成的事。

弹指一挥天命过,

回首往事感叹多。

彩云追月尽是梦,

浮华散去见真我。

梦,“想说爱你不容易”。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被它迷醉,又不知多少梦学家、科学家为它耗尽了毕生精力,力求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弗洛伊德、荣格、弗罗姆,他们对梦的解释虽各有千秋,但都有很大的局限,最终也没能真正的解释明白。现代脑科学著作对梦的解释也是一带而过,有的根本就回避了,因为解释不清而不敢说。

因为深奥,因为玄妙,因为边缘,决定了探梦之路的艰辛与寂寥。记得有一位将军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战争太重要,不应该全部由将领来承担!其实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也不应仅仅是那么几位“权威”的事。更何况科学要不得权威。恰恰是科学上的“权威”有时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在科学史上,这样的悲剧还少吗?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在三百年后才得以纠正,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向世俗与权威挑战,被永久地钉在了十字架上。

我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也不是职业梦学家和专业解梦师,但我认为,不管叙述得多么圆满、多么仔细,梦境一旦经过复述,就掺杂了清醒状态下的意识和思想,就不再是“原梦”,失去了探梦释梦的目的与意义。因此,我研究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梦,是我的“本我”和“超我”,我的“意识”和“潜意识”,我的情绪与情结,我的心得和体会。我像《红高粱》中的酿酒师罗汉那样,优质选粮,泥池发酵,混蒸混烧,量质摘酒,酿造出了“窖香浓郁、醇和回甜、甘冽净爽、余味悠长”的“十八里红”。同时,也提炼出了一些自认为与众不同、风味独特的“琼浆玉液”:诸如梦境产生的“碰撞说”,梦境结构的“链接说”,梦境人物的“圈子说”、“叠压说”,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不灭说”、科学释梦的“‘三结’释梦观”、“望闻问切释梦法”等等。

心理学家琼斯曾经指出,在人们探索梦的旅途中,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取向。一条是对梦的破译,等同于人们常说的“释梦”或“梦的解析”;另一条是对梦的探察,也就是当今科学意义上对梦的观察和研究。琼斯把对梦的破译概括为一种社会性的事件,因为对梦的破译要牵扯到个人生活细节在个体间的交流,对梦的实义破解需要建立起某种亲近感和信任感。破译梦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觉醒生活的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琼斯认为,释梦长期以来之所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在破译出的梦义与涉及梦者生活的另类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换句话说,通过释梦,梦者生活中潜隐的信息得以发现或被挖掘出来,而这些信息又是与破译出的梦义是相通的。

但是,对梦的探察则是另一码事。观察和研究梦并不涉及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生活情节的分享,所以不是一种社会性的事件。研究者既可以撇开梦者,大量搜集和调查那些他们并不认识的人的梦,也可以直接在特定环境下(比如实验室)观察和检测梦态意识在睡眠中的反映和表现。对梦的探察不是为了提高清醒生活的品质,而是为了了解梦态意识本身,揭示梦现象的规律。检验梦的探察的有效性在于符不符合科学标准,而不是关心梦者的反应如何,比如说探察所获的结果能否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实验室)被重复;某些新的发现在逻辑上是否与梦研究领域已确立的成果和事实相符合等等。

琼斯提醒人们应当把对梦的破译与对梦的探察区分开来。

本书正是按照琼斯的观点进行写作的。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探梦,是对梦本身的探索与发现,是梦的宏观探究;下卷——释梦,是对具体梦境的解析,是梦的微观破译。

当然,由于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必然导致本书的一些观点有一定的自我局限性。

朋友说,你费了这么大的心血写成这本书,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想想也是,书名的确很重要,犹如人的名字,城市的地标,产品的LOGO。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想过好几个名称:梦境密码、走近梦境、走过梦境、走进梦境等。“密码”太科学,太理论,远比人类的基因图谱还要难上加难的梦境密码,连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梦学家都未能完全揭秘,自己一介草民,岂能逞能;“走近”也不合适,太含糊,是近在咫尺还是零距离?“走过”更谈不上,尽管本书是笔者耗费半生之精力,倾四十年之心血的研究成果,顶多也只是揭开了冰山的一角,“深入”且谈不上,遑论“走过”。思来想去,还是想沾沾我很崇拜的音乐大师王洛宾的光,用《掀起“梦”的盖头来》比较合适。

梦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主要包括梦学、心理学、哲学、医学、科学、社会性、人类学、历史、地理、文艺等诸多方面,著述过程中常感力不从心。所以,写本书的几十年,也是我“进修”的几十年,重新做学生的几十年。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理论的引导,梦学如是。囿于自身的知识和学养,很难将本书写成纯粹高深的理论著作,我尝试着在探梦与释梦、梦学与文学、“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力图文情并茂,雅俗共赏,不知,这些愿望能否达到?

行文之际,窗外忽然飘来蒋大为演唱的《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我不觉跟着吟唱起来——

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牛英才

2015年5月9日初稿

2019年5月1日改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