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二代的“乡愁”

图片发自App


“被忽略的片段,保持距离的观看”



  还没完全踏上广运的回深大巴,我脑子里就是“什么鬼?二外和广运是有合作吗?这的味道和二外校车简直一模一样的让人想吐”。想起高中每周回家的时候实在是像平底锅烙饼一般煎熬着期待,从驱蚊水到风油精、从橘子皮橙子皮柚子皮到泰国什么鼻塞通,还有一次我愣是拿着我旁边同学的驱鬼的香袋吻了一路......

  唯一支撑我的就是回家呀!我高中的时候故作高深地说,其实可能我们想家不是真正的想家,只是不想在学校呆着。现在我才知道,那都是屁,想家就是想家,那条街和爸爸妈妈、自己毛茸茸的毯子和衣柜、总是会吃的肠粉店和面包店、每次经过都会发传单给我的健身房。家的意味总是远离后才变得清晰。被忽略的,距离能给你答案。

  深圳实实在在的成为我的故乡了吧,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同学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可是普通话说的一个比一个好,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深圳打拼、成家、立足。我们生下来就烙上了见证改革开放特区成长的印记。家旁边的夜市,卖荆州锅盔的,真的操着湖北味儿的口音、推着烤面筋的小车的,十有八九是陕西人、肉夹馍和煎饼果子之类的,老板绝不会讲粤语。我上大学有刻意学着区分开“老家”和“家”这两个概念。因为在深圳大家都有老家,但很多大学同学的家就是老家,老家就是家。

“我们平凡也不平凡,我们平凡却见证着不平凡”。

  御蝶坊原来一定就叫金蝶轩!我从一块二一个泡芙吃到了现在要八块钱三个了,会员卡办了又丢、丢了又办,索性把它用来绑我的古筝指甲,现在很少练琴,指甲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胶布黄黄的,会员卡脏脏的。住在桃源居的时候,Tea元素的蓝莓冰沙,四块钱一大杯,我总是晚上和妈妈散步时故意走到那边,那时候我一点也不怕胖。

  初中毕业那年,家旁边就开了一个mall,深圳的mall从那时开始就像雨后春笋吧,虽然我知道这个比喻很土,但是真的,层出不穷,档次直升,各种奢侈品一个个进驻。虽然现在在广州上大学了,可是逛mall还是觉得深圳好(反正我不管的表情)。

  大学暑假放假早,我回家了以前的初中还没放假,厉害了现在的初中生,上个学要画翘翘的眼线,姨妈色的口红。我们这些千禧一代的尾巴也只能笑着摇摇头了,像个长辈呢。我想说的是,深圳她包容着每一代、包容碰撞和差异。改成鸡脚裤的深圳校服不知道还有没有了(苦笑)但这种碰撞带来的视野和机会,我要感谢。

  上大学后再回深圳见到高中同学,大家都说,还是深圳好啊,可是不努力,可是很难在深圳生活的啊。深圳有挺多有钱人的,年轻人也多,大多真诚积极。我是个幸运儿,在深圳成长。去过北上广港澳台这些一线城市之后,我依然认为深圳独特的美在于,有着极高的公民素质和难以排外的包容性。因为来深圳是需要勇气的,越后面进来、上牌桌的要求越高。资本也会优胜劣汰掉无法在深圳生存的。这个意义上,往往残忍。

 

  我还太小啦,十九岁没有办法说出什么很大很高深的道理,看深圳的视角也很局限,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活了十几年,我已经把家的感情已经完全赋予到她的身上。

  要说点什么做个总结吗?那就走个形式,我爱深圳。还有就是,深圳真的是讲普通话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二代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