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弱点2

在我小时候,有一次看见一个个头矮的男同学,我就一口气试着把他抱了起来。那是我小学时候的事情了。到了大一点,我想起这件事不禁非常的害羞。但是等长大了,我看见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会这样互相试着抱对方,看自己的力气大不大。才知道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样是个不道德的事情。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与人交往时发生的那些琐碎的事情,是多么严重的伤害了我那脆弱的心灵。

上班的时候,一个办公室只有那么两三个人,却被别人叫做那个谁,可以看出,我对聊天这一事多么的不擅长,才会获得这个殊荣。其他人好像什么都没想,自然而然的就和人攀谈起来。这是人天生的才智吗?

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和人相处有所障碍,那个时候我和班上的男同学起冲突,但他们不是真的针对我,也许只是看无人理睬的我太可怜了,才用这种方式和我互动吧,但实际上我也记不太清了。总之他们不是真的针对我。有一次我曾经试图将一袋牛奶倒在一个男生的衣服里,他只是往后躲,并未反抗。而且当我母亲去告状,班主任严肃的开会批评的时候,他们还说,你如果真的不喜欢为什么不说呢,那样我们就不逗你了。

快初中的时候我已经和班上女生关系不太好了。中午放学回家我拿了个棍子,她们好奇的问,你是准备用棍子跟男生打架吗?是的我说。结果下午她就把这件事告诉班上所有人,当然我没带棍子,只是说说。

还有一次,有个女生问我喜欢谁,她也会相对的告诉我她喜欢谁,结果我说出来以后她却没告诉我,还把这件事告诉所有人。结果我喜欢的男生看见我就躲着我。这个女生和我也算不上朋友。那个时候,我在班上就处着这尴尬的地位。

小学低年级时,我倒是有两个朋友,但是,她们也逐渐和我变得淡漠了。

以前上课,几乎每个问题我都会举手,我会提前翻到老师讲的那一页,然后想好答案。这件事让我颇有激情,所以我一直乐于此事。到最后,我渐渐的没有动力了。一个男生问的我,你怎么不举手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初中过后,我到了一个安全陌生的环境,便更不适应了。因为我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都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但最后我却在班级女生里处在了孤独的位置。到了高中,我便沉默着,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体验过,从早上八点开始到晚上四五点放学,一个人一句话都不说,真的是一个非常难受的体验。而我每天都经历着这个体验。到最后,上学令我感到了恐惧,我不想到那个环境中。也并不是有人刻意孤立我,只是我不知道该和同学们聊什么。

我只有一个聊天的朋友,是个女生。那个时候到了青春期,我喜欢上了bl。她正好也跟我一样,有时候看到班上两个男生握手会抱到一起,我们会激动的叫起来,也会在课间操的时候一起讲诉有趣的漫画。

但是一切在我参加中日友好交流二十年举办的日本旅游时都破碎了。那个女孩本来跟我一个房间,后来却反悔了。那个时候我胃不舒服,她打电话来叫我把梳子送给她。跟我一起的学姐非常的生气,她一把拿过电话说,你不知道她胃疼吗,随后就挂了电话。于是这唯一剩下的小小友情也断绝了。

那个时候我的学业也出了问题。提招考到了好学校的我不禁有些心猿意马起来。第一年就放松一下吧。我这么想着。结果,一个链子断裂导致整个锁链的粉碎。我的成绩直线下降,导致后面的课程更加不懂。

再加上我还对各种动漫游戏感兴趣,对一切新事物都跃跃欲试。

我完全没想过未来会怎么办,但我总模模糊糊的觉得会有办法的,我会考上大学的,可能是些别的办法,比如留学之类的…我并不是考虑的很清楚,但我总觉得以我那时的家境,我不可能高中毕业去做个服务员吧。我这么深信着,一切总会有办法的。家里人也没特别操心过我的学习。

我去看过很贵的心理医生,吃过抑郁症的药。每周去心里谈话两三次,每次一个小时。可我还是难以转好,寂寞的海洋将我吞没,本应是温馨的家却是静谧的坟场,冷冷清清,孤孤单单。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只有听到抽油烟机的声音才能感觉一点温暖和安全。家里还有人在做饭啊..

母亲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本来母亲在老家过的很闲适,来到北京之后,和同事相处却不顺,甚至最后还打了起来。她来到北京,却没有一个朋友。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地方,无论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不顺利。她承受的压力是我难以想象的。母亲和我一样,是个普通人,爱与人交流,结果却事与愿违。她生病了,住院了,治好了。但她和父亲一样,退休后都没和同事们联系。倒是我心里总想着这些叔叔阿姨,可却难以见到了。

来到北京三十多年,母亲只认识了一两个朋友,还有是在她退休后才熟识的。父亲经受了我和母亲的生病,显得格外憔悴衰老,如今他六十多岁,看上去却老了十几岁。到最后他还要不断为孩子操心。想到这一点,有次我未能隐忍哭了一场。

北京这个城市,终究还是没接纳我们,不,应该说我们并未融入。这个城市没错,北京人性格开朗大气,也很真诚。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但对父母来说,老了以后最想去的归宿还是家乡,那里有儿时就在一起的同学,哥哥姐姐家人亲戚们,战友们,他们不会互相嫌弃,从心里接纳了他们。家乡就像家一样。。

在我生病了以后,我辍学了,我尝试了许多东西,我读了荣格,佛洛依德,阿德勒的书。我试图从书里找到答案,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名为歇斯底里的病症,或者是神经症,需要森田疗法。

而我现在得出了答案,我在某些方面是正常人,我的需求也是正常的,只是我所处的环境是异常的。人类是群居动物,有的人宁愿选择有邻里聊天的乡下,也不愿来冷清清的城市。我和母亲都渴望过着不孤单的生活,但这是可望不可及的。有时候一个月能有碰上一次熟人就算不错了。父亲运用着家族家长的权利,让他的侄子就住家附近,每周他都会去聊天三四次。但强扭的瓜不甜,这样的行为持续了十多年,也一定程度让父亲感到了温暖。但他最后一次从她家回来后,我的嫂子便再也未踏足我家中,也没有任何的联系。父亲大概是本想和她家有一辈子的交情吧。从此我便知道,感情是需要双方的点头,一段没有回报的感情,无论花多久时间,也是无济于事的。

其实我们本应过的很好,至少衣食无忧,也没有各种经济压力,却像座海洋中的孤岛,孤零零的矗立着。爸爸还硬撑着,每天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他毕竟还曾经是个大领导,但现在他唯一的渴望,就是趁孩子放假回老家转转,跟熟悉的战友们同学们聊聊天。

我和母亲就不一样了,她在路上看到老乡散步,甚至想跟着她们一块走一块聊天。但是谁又能责怪她呢?我也曾经看过跟我一样的志愿者,和路边骑自行车的阿姨聊天。她就把车停在路边,整整聊天了半个小时。

有一位母亲的朋友曾经说我,就算你想请客都没有人来。我沉默了。因为她说的话扎到我的心里。的确是这样,但是她不知道,这个事实我比谁都要早认识到了,根本不用提醒。这一直是我的软肋也是我的自卑之处。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梦想为了事业?还是为了幸福?能成名成材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也只有普通的愿望,就是和大家融入到一起,融入到社区,同事,同学,亲戚朋友之间。除了自己的小家之外,还有几个家,和家人们。这是网络的用语,但我觉得用到这很合适。除了有血缘关系的家人,还有些陪伴在身边的家人们,该多幸福。最近我也想开了,就算有的人只是陪伴在身边一段时间,也好,至少在那段时间,有人相互作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每个人最后都要走到坟墓,只愿友谊天长地久!即使这友情如沙粒般寥寥无几,那也是无比珍贵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弱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