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作者不同文体的教学路径探究之市教研员评课

上海市语文教研员曹刚评课:

路径和经历其实是一样的,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高于结论。《花脸》的切入点还是比较巧妙的的,器物的称谓包含着人物感情的变化。对自己的称谓的变化也是,文中从我到小关公到大关公到我这关老师。这是同位语,反映出两者融为一体。这种细微的语言的变化值得推敲。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从战士到壮士到英雄。这种思考路径可以迁移到类似的文章中。语言的本质是思想。

《维也纳》关注结构上起承转合的总起,过渡和转折句是我们要关注的,把握行文思路,这样是真正的语文课,不是主题班会课,也不是其他课,这是关注学生学习经历的表现。

如何从普通走向卓越?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文本中要聚焦我,我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感受到了什么,将这些组合起来,建立联系,背后作者想表达什么?

第一条线看到的是第一段我跟一类花脸的关系。“我则不然”有对这类花脸的喜欢感情。

接下来,我相遇了一个花脸,“特别”紧扣,描述中有敬畏之心。

第三段,这刀!这花脸!不完整的句子,独语句能表达出很特别的感情。

第九段,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说到“我”好像,简直

最后几段,我是,我这(同位语)融合在一起

从喜欢外表形态到对内在精神认同,怎么对感情一步步的靠拢,围绕作者要表达什么这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文章还要写其他人物呢?可以在第二课时来讲授

其他人的表现和思想认识,比如舅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忠义的思想在他那里非常认同。关于关羽有很多故事,为什么讲温酒斩华雄?应为这个能表现他的忠义。舅舅选这个表明他的价值观,“你好英雄啊”甚至舅舅都感觉到了面前的外甥是真正的关羽。

其他孩子艳羡的目光。我对关羽的喜爱和仰慕不是我一个人的,所有的男孩子们都与我是一样的。

我的母亲似乎比我更高兴。厉害的板着脸的爸爸也称我小关公。说明父母很认同关羽的忠义形象。

人人见人人夸,家里人和客人们

小罗锅,有眼力这个词的背后说明我认同你的选择。关老爷这个称呼说明这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称谓。还有青龙偃月刀,其实也可以说给你配把刀,而说出了这个书面的称呼,但是这是关羽和刀的标配。

在课堂中,可以分给个小组说说不同人的认识。归纳大家共识,这就叫文化认同。一上来就给他说认同和文化学生都不懂的。

以上是散文的形散神聚,表面写了很多骨子里的东西不变的。冯骥才把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在了自己各种文章中。

散文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人物的思想,读出各人的相同和不同,理清行文思路。比如人称的转换,《你一定会听见的》你到人们到你。

文本细读是上海教研必须坚守的基本功。整本读,群文阅读都建立在单篇的细读上,立稳脚跟,从单篇入手,才能看到这个单元,这本书,这几本书。

推荐几本书:

1、张大文《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修罗文

2、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

3、《形式逻辑》

逻辑的形成,是一道解读文本的一道关

多看理性的书,看完电影以后留下眼泪不是成熟的读者,眼泪会冲刷感情的渣滓。要推敲下导演如何导演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一作者不同文体的教学路径探究之市教研员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