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真是太喜欢小鲜肉啦~

最近把《晓说》又重听了一遍,一边哈哈哈,一边又想写下些什么。

高晓松真是太有意思了,回想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人很是不喜欢,首先对于外貌协会的我而言,他的长相太不讨喜了,完了动不动还给自己贴上一个“文艺青年”的标签,年少轻狂的我自认为读了点书,经历了一些事,看透了世界,绝不允许旁人给我贴这类标签,当时的我认为这几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戏谑和调侃,而他就把这个标签明晃晃地加持在自己身上,整天吆五喝六风头无两的,跟这个不服跟那个干架,所以心理上就先排斥在外,直接把这人唾弃到了地板,对于标签后的“矮大紧”连窥探一下的欲望都没有,直觉这人就是个风骚又没起子的文人骚客,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而已。

你知道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散落在京城的各类文艺角落,你和朋友去丽都广场喝杯咖啡,去后海、鼓楼各民谣酒吧,都能不经意撞见几个眼熟的公众人物晃来晃去,甚或他/她就坐在你隔壁的桌,而那时候的人民群众还都很平静,至少我是没见过哪些位群众一拥而上要求签名合影之类的现象,包括我自己。

所以某次我遇到高晓松的时候也是这类的情景,他和老狼,好象还有叶蓓一起,当时是在一小众的酒吧,大家都是去看一场民谣歌手的演出,因为地方很小,每桌之间缝隙很窄,常去的人也习惯了这样闹哄哄挤一起又吵又热情的氛围。他们就坐在我斜对面的位置,一个大长桌,不夸张的说,当时他周围最少围了十余位姑娘,基本都是文艺女青年的行头打扮,说了什么听不太真切,就能看到他只要一说点啥,旁边就是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感觉一群捧哏的围着一个逗哏的,至此我更是鄙夷,加上八十八个“没眼看”,现在回头想想都觉得好笑,那时候的快乐其实真的很简单啊。

现在我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傲慢与偏见”,这和小说里伊利莎白在逐渐了解达西先生之后爱上他,俩人终成眷属不是一个概念,但字面意义是差不多的。起因是前两年偶然听了“晓说”系列之后,带着偏见的我居然路转粉,对十多年前很讨厌的这个高晓松产生了好感,要说还得感谢现在资讯发达的各大网络平台,KOL们与受众都有了比以往更多、更丰富的机会去地了解彼此。十几年过去了,不管是受人瞩目的KOL公众人物还是平凡的你我他,每个人的经历都可谓一言难尽,而存于彼此两端的人,或许都有各自的傲慢与偏见,终于也将在各自的契机中自我消化融解。

如果没有些平台,也许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去了解这么一个人,先天的排斥就决定了我不会去看他的书,去听他说了些什么,而结果是现在听了《晓说》之后,我又去翻了翻《鱼羊野史》,回过头想想十来年前还见过本人、当时各自的状态,就觉得 - 哎~这个世界挺神奇的,这人有意思,又有才,以前怎么会那么讨厌他呢?那时候我应该向他道个歉(虽然人家也不认识我),然后凑上去和他聊聊天啊。

14.口述历史:妖怪姜文(下)在线收听_晓说2018_喜马拉雅FM

之所以有了本篇这个比较吸睛的题目,其实是出自《晓说》里的高晓松和姜文对话这一集,原话是姜文对演员彭于晏的赞赏之词,这又是另一个“傲慢与偏见”的话题了,以前对所谓的小鲜肉也是不感冒的,不过现在不会这么想了,引用当下另一个新生代流量小鲜肉的话:“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我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潮流中老年妇女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我真是太喜欢小鲜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