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学以致用

曾国藩的学以致用

        曾国藩的课程听到了半程,越是对他的故事了解越多,就对他这个人更加敬佩,从昨天的《经史百家杂钞》中对他的理解就更多了一层,我认为他是个学以致用的典范。我们有学过范进,我们有听过孔乙己,同样是读书人,读的书是一样的书,可他们的命运完全没有可比性。常听人说读书明理,学以致用,读了书,学了知识,没有用到实处,那只是个知识的驿站,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看看曾国藩的学与用之路。他考秀才七次才中,而考举人反手就中,这其中的原由就是有了高人指点,会考试了。再去考进士,一次不中,回家苦读一年,其间点评《二十三史》,学问大进,再次到考进土,他会用知识来考试了。考试的内容是一样的,大家读的书是一样的,能考上的就是会学习的,一样的知识能比别人学的好,就是高手,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能考上重点本科的,每一个都会用知识的,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考试中。

考了进士还点了翰林,证明学问扎实文章做得好。在京城为官,攀附关系抱团进退是升官的基本功,这些职业技能他还得学习,为了应对官场圈子,他拜了理学大师唐鉴为师继续学习怎么做学文,平时与同事好友交流,他能把别人的茶余偶谈都记下来,自己再去学习对应的知识就是为了能下次聊天时有共同的话题,勤劳的付出是有收获的,他在自己的圈子里琴棋书画样样能和别人聊趣闻谈专业,俨然是一个博闻强记的杂家了。他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广泛的应用,再加上他待人接物诚肯踏实,让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人气一度爆棚,文章写得好,又有朋友相帮,还背后大佬的支持,他的官运一时无可阻挡,十年七升迁,升官的速度创下了记录。

         官场得意,有朋友吹捧,曾国藩自信心吹起了泡泡,他忽视了新皇帝有新气象的权利规则,当年看人下菜投其所好的交际本领被扔在了脑后,坚持向咸丰皇帝推荐自己的宇宙真理,没想到撞到了南墙,被借机下放回老家闲置起来。可太平天国起义让咸丰抓瞎了,眼看声势越来越大,他赶紧让各地官府练兵备战,在家白拿薪水的曾国藩也接到办团练的指令。本来曾国藩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远在京城还关心老家的家长里短之事。这次就更负无傍待了,面对国恨家仇,为保家安民,为了证明自己,他真的拉起了一支民兵操练起来,他是个务实的人,知道自己是读书人,带兵无方,所以就四处求访能人来助拳,而他则查兵书翻战册来补充带兵练兵的理论知识,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练兵实践中去,他的经验还被后人集录成《曾胡练兵语录》做为练兵教材。曾国藩带兵与太平天国交手,从开始的连战连捷到后来的屡败屡战,几番生死危机,几多艰难困苦,前有强敌挡路,后有高人掣肘,兵不广将不多,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家兄弟,面对内忧外患,他着眼于战场现状,提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总战略,他放弃了所有的兵法战术,就用他的曾式打法死抗对手,由安庆大胜为起点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势。

        打仗曾国藩用的是笨办法,这笨办法的背后是他对人生对命运的全新认识。曾国藩也有平常人喜怒哀乐,也避不开日常的愁思困苦,生活中有上级的打压,有同事的排挤陷害,有对敌人的生死打击,内心中也经历了事业失败,亲人死于非命,他曾被这些情绪折磨的情绪失控,会心理抑郁会绝望自杀。在他的人生至暗时刻,向书本求索出路成了他的唯一选择,《道德经》、《易经》等书本都成了他锤炼心志的基石。

        曾国藩读书为解决问题,遇到问题也向书本求解,知识开解了他的心灵,拓展了他的认知,让他对命运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高的境界。所以看到曾国藩一生读书就是为了务实,用知识解决他遇到的所有问题,他总能把别人丢过来的棘手问题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解决了,做官他着眼民生,打仗他以生存为本,读书他能识人善任,育人能为子弟总结家训,他一生著书不多,但留下的都是实用之学。自古至今,学习别人的知识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小到生存技能,大到思想革命,学以致用才是书本存在的基本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的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