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写 | 读诗很难,难不过热血饮冰


图片来自网络


1

很久不写关于读诗的文章了。

《全唐诗》到了刘长卿,也暂且停了停,不复向前。

笔下生涩,写不出什么感受来。

原因大概是,我自觉要读明白一首诗,很难。觉得它好,却说不出哪里好。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学格律,我更有兴趣看它背后的历史。

当时的社会什么样儿,当时的人是苦还是乐。这些情感和情绪藏在作品里,远比文墨技巧有价值的多。

而历史书看着看着,我忽然产生了好奇。很想知道我们如今所经历的这一切,后来的人,会有怎样的评价。而更好奇的是,这一切,会被怎样写进历史书中,供后世阅读?

2

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有几分真实几分虚构?

我想,古来的权力拥有者,想要把史书改一改,只记光辉,抹掉臭名,总不会太不容易。

但明君做的,不是令史官篡改记录,而是修身律己。

因为一个人做过什么,纸上的记录可以清除,印在人心上的,却抹不掉。不然为什么要株连九族,不就是为了消除人心上的刻印么。

但九族尚能齐齐诛灭,全天下的人呢?通通杀光?

那些苟全了性命的蚁民,他们之中或许有读书人,他们总会想着把遭遇的一切记下来,传下去,让后来的人知道。

而庄稼汉、流浪儿们,或许并不想得那么遥远。但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也会出于本能,找寻手边所有的方式,发泄心中的欢欣与悲痛。

他们的本能,将所见所闻编成了曲,唱成了歌。

《诗经》的出现告诉我们,在这茫茫大地上,劳人思妇率意言情的本能,生命力有多么旺盛。

3

诗歌究竟是什么?

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吗?

是歌功颂德的工具吗?

支撑着诗歌生命的,是什么?

当我们读诗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

我想起自己读北宋词的时候,看到的都是美妙字词,文人情趣。而读到南宋末,满眼是血,满眼是泪。

为什么读到“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时候,会泪盈于眶?

因为那里面,是历史,是人心,是信念。

无论有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发生,必有与此针锋相对、拼力阻止的人。亦有更多眼睛、嘴巴和耳朵,对发生着的一切,在听,在看,在说,在记。他们虽然做不了什么,却无法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这些记录,无论为诗、文,还是日常信札,都将带着热血,载着千千万万份信仰和意气难平,一路向前。

4

人心浮沉,暗夜茫茫。写诗很难。读诗很难。

而总有热血未凉的人,一字一字地写着。撕了再写。撕了再写。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问的是:

诗歌死在了我们这个年代吗?

我当时的回答是,不会。

我现在的回答还是,不会。

有时会迟疑。但我知道,我不必迟疑。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手写 | 读诗很难,难不过热血饮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