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这么狂飙突进可不是啥好事

有个白酒品牌,今年10月31日晚间来了一个“半夜鸡叫”,发布的公告说,自2023年11月1日起上调麾下53度酒的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20%。行动很迅捷,十几分钟后,就执行了新的出厂价。

这个品牌调整出厂价之前,出厂价是多少呢?969元!调整之后,按照20%计算,就是1169元。换言之,这个品牌出厂价首次突破千元大关,继续让其他白酒品牌难以望其项背。一毫升就超过了2元,差不多比所有国产液体类日用品类商品价格都要高。

该品牌2000年的出厂价为185元,零售价在220元左右,就算普通工薪阶层偶尔买一瓶喝喝不算啥难事。但是,此后已经经历了2001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十二年间共8次颇具力度的比较频繁的连续涨-价,将价格推进到819元,累计涨-幅342.7%,也就是约4.5倍,而零售价则达到了近10倍的涨-幅,远远超出GDP增幅(约5倍),也超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约4倍),普通工薪阶层再要买了自己喝,就勉为其难了。

也许是顾忌到老百姓的意见,该品牌再次提高出厂价是在六年后的2018年元旦,但一下子增加了150元,涨-幅18.32%。这次不满六年,就实施新一轮涨-价,创纪录单次涨-价200元,幅度20%左右。乍一看,间隔五年多时间,涨-幅也就20%,算比较温和了,但原先的基数比较高,绝对增加值还是不低的。需要知道,在许多地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时能够喝的白酒如果有150-200元,已经算比较好的了。比如,大概两年前,一次我四弟跟随两个堂兄和我四叔去我老家长江对岸的赤壁大战旧址玩,然后过江回来到县城吃饭,由其中一个堂兄请客,饭桌上的酒是湖北有点知名度的某边,是二十年陈的,当时一瓶大概200多元,我家老四极少喝过这么贵的酒,就开始到处显摆。换言之,200元的单次增加额,就相当于许多中端品牌的价格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白酒品牌的出厂价的尾数要么是“8”,如218元、268元、308元、358元、438元,要么就是“9”,如499元、619元、819元、969元、1169元。而且,比较明显,前面迷信的是“8”,2009年之后就是“9”了,一个意在“大发特发”,一个意在“长长久久”。

之前的出厂价是969元,市场指导价是1499元,零售价普遍在2500元以上,到了年底或春节期间,还达到3000元,如果是整箱买或者年份更早,就更贵了。此番再度上-涨后,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波澜,还需要拭目以待。

上海有个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退休了要请家人或者朋友或者同学吃个饭,也算是对自己终于可以无拘无束生活的一种庆祝。今年有好几个大学同学退休,其中一个在10月28日请客吃饭,白酒就上了这次提高出厂价的这个品牌。席间,有个老同学就感慨:“已经有八年没有喝某某酒了。”这个老同学也算交游比较广的,儿子在老美那里读完博士后就地工作,混得还是可以的,连他都有八年没有喝这个品牌了,可见这个品牌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究竟有多么遥远,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价格有多么离谱。

俗话说:穷的是债,冷的是风,贵的是酒。前面八个字我就不解释了,大家自己品,或许对今后是否通过按揭购物有启发。办红白喜事,或者三五成群聚会,荤素多少个菜一般不会花多少钱,但如果上酒尤其是有点档次,能喝会喝的人一多,可能还得好几瓶,那这顿饭的价钱就蹭蹭蹭上去了。再说,咱们还讲究这个所谓的酒文化,上个什么酒,是不是喝尽兴,对请客的、陪客的和做客的,那都是代表了面子,而人们衡量的标准似乎又比较简化,那就是看喝的这个品牌多少价格,是不是比较难弄到。

这个刚刚调整出厂价的品牌,在普罗大众的市井生活中,往往是只知其名,并不曾品过。许多人有个说法,就是针对这个品牌,“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这句话其实也不完全准确,也有既喝又买、既不喝也不买的,前者是极少数人,后者是绝大多数人。显而易见,这个品牌已经蜕变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逐渐远离大众生活,演变为小众商品;逐渐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或符号,演变为区隔不同阶层的标的物。如果是自买自酌,或者自掏腰包请客且请客的目的中没有损害公义的诉求,那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这个品牌还异化为一种媒介,也就是蝇-营-狗-苟、损-公-肥-私或达成其他不良企图的载体,那就另当别论了。

近些年白酒品牌价格轮番上-涨、持续不断上-涨,零售价动辄几百元、上千元乃至几千元,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是如此,不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也如此。据我了解,中部地区某个省就有一个白酒品牌,市面上知名度乏善可陈,但其零售价也有两三千元,简直是令人咂舌。究其原因,当然与有关部门监管缺位、引导不力有关,也与品牌商和投资银行、公关公司、自媒体的联袂炒作有关,还与各品牌商攀比心理和运营模式有关。

刚刚提高出厂价的那个品牌俨然是白酒品牌中的“带头大哥”,屡屡在提价后制造“羊群效应”。它这次刚刚调整价格,马上就有其他品牌跟进了。可以预期,新一轮的白酒涨-价呼之欲出,形成从高端到中端再到低端品牌的“万马奔腾”局面。从这个角度看,那些从来没有机会喝出厂价1169元这个品牌却与其他品牌结缘的消费者,也不能摆脱被动消费升级的命运。试想一下,谁家没有迎来送往的事儿啊?就算你不喝,也不可能说请客不让人喝啊?从这个意义看,这是“一网打尽”。

真是奇怪!这个品牌的商品价格在同类品牌中匹-马-当-先,其在资本市场的价格也是鹤-立-鸡-群,一股的价格最高曾经触达2539元,现在随大盘的不断下滑而走低,但也在1800元上下,而且,这是该股在多年来不断送转股再不断填权后的价格,如果是算复权价,2001年上市后二十多年来相对首次IPO发行价涨了约一千倍,但其经营业绩显然是没有同步成长的。就其当下的市值而言,达到2.25万亿元,在境内上市的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同样排名榜首,什么三大电信运营商,什么五大商业银行,都只能是等而下之了,至于高科技公司在它面前也是不值一提的。所以,有人说,人家老美的资本市场市值大的往往是高科技公司,咱们这里却是在兴高采烈“喝酒”、兴致勃勃“吃药”。资本市场中需要重点扶持的是那些与“国之重器”有关,与未来产业方向有关,同时能够开展商业化量产、具有良好盈利前景但目前资金募集有困难的行业或公司,我们却把这种稀缺资源投向了别处。

相当于奢侈品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寂寂无名,而且事实上在境外的价格往往只有在内地的六分之一还乏人问津,这和人家一些价格同样不菲的红酒品牌乃至其他品牌具有广泛的世界级知名度迥然不同。从这个意义看,它的声名鹊起和身价倍增,也只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罢了。

图1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直这么狂飙突进可不是啥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