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先施

图片发自App

    昨天跟妹子聊天,情到深处说了一句:你怎样对待孩子,就是在怎样对待自己(自己的内在小孩)?晚上睡前孩子整理书包,一会过来跟我说:妈妈我的彩纸找不到了...我正在看书,稍有些不耐烦但压抑着不耐烦说:宝贝再去找找,在家里肯定能找到(其实很应付)。我即刻觉察到自己的不耐烦,继续盯着书,但其实心里在反思:孩子找不到东西来求助,为何我立刻就有不耐烦的情绪?甚至愤怒的情绪也在显露,我预计孩子再次过来,我有可能会发火大吼孩子...这时想到白天跟妹子说的那句话:你怎样对待孩子,就是怎样在对待自己,那么我希望自己(内在小孩可想象成儿时的自己)被这样对待吗?我又希望怎样被对待?如果我眼前这个孩子,是小时候的自己,我希望此刻得到怎样的对待?...很快孩子果然第二次走过来跟我说还是找不到...我下意识地动了一下身体(刚才的反思过程让自己变得有些僵硬),深深吸了一口气(孩子在旁边看着我),缓缓地从椅子上起身,来到孩子旁边,语气稍有点压制地(虽然有反思,但似乎行动上依然没完全放开和接纳)说:宝贝我们一起来来...说完后,感觉自己的肩膀和身体彻底放松,开始很自然平和地引导孩子:宝贝最后一次用什么时候?有没有带出去?...很快孩子说想起来了,快速去了阳台那边,开心地说:找到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都懂,可是在某些时刻,莫名的情绪会把我们湮没:知道发生了什么;可以意识不到,更理解不了为什么这个时刻我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总是在这样的时刻,相似的感受和情绪便自发的涌现?

  “老公,我的......哪里去了?”“宝贝,你见我的......吗?”“万总,你是不是拿我的.....”这些困扰,曾经经常,几乎隔三差五地发生在我身上,每当发生之时,烦躁,苦恼!内心深处在呐喊: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找不到东西太折磨人了!可是这样的重复会再现...重复的原因,是自己早年固化的一种防御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在保护着自己,所以会循环往复,此话题有关原生家庭,下次有机会继续聊。言归正传,所以当自己不接纳的事件,出现在孩子身上时,我们也不接纳;不但不接纳,还衍生出来很丰富的情绪,不耐烦,愤怒...其实在这些情绪背后,还有很深的羞愧感...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而这面镜子,恰恰照到了我们的阴暗面相,无地自容;可这无地自容带来的愤怒,已经把真实的羞愧淹没了,我们只是感觉到,这种行为的出现让我很生气,愤怒...孩子你没考100分我很生气,你见人不打招呼我很愤怒…

    我们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拖拉,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你怎么不爱学习,你怎么考不到前十名...各种各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能...?好的,亲爱的我们,你为什么总期望孩子怎么就不能...?怎么就不能让你有什么感受或情绪体验甚至身体反应?我们或许会说:他不快点吃饭我就迟到了,他不...我就...;先稍等,在走进事件细节之前,尝试跟自己的焦虑,愤怒,不悦等待一会...我们可以又一次赶走它,这种不愉快实在忍受不了,可是它下次还会再次来访,何不这次就跟它待一会?

  我们没看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许多许多,比方我说到的自己对于找不到东西的羞愧的感觉;而且这看不到的一面,似乎具有极其强大的能量,大到我们一直在被它驱动却毫无察觉。

  当天下午,孩子一心想着去玩一会,我坚持让她做完练习再去,她很不乐意地接受了,但是很耍赖地狡辩说她知道,不许我再叨叨。我有点不高兴,怎么可以这么跟你娘说话,想较劲但是暂时忍了,依然反思“是我的话,我需要什么?”。孩子做完练习,嘟囔着嘴,拿着本子来找我;此刻我早释然了,情不自禁地把走过来的小孩拥到怀里,看着她嘟囔着的小嘴立刻笑开了花,还趁机撒了个骄,我也不好意思地傻笑着...这也是跟自己的和解!

  刚才说到先勿进入细节,因为事件细节会让我们陷入非理性的理性,把真相掩盖;所以先觉察,觉察之后呢?觉察可明心见性,是智慧的源泉,也即我们求法之出处,此后有机后继续分享。觉察,意识层面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中难以做到,更难坚持,可以理解。只是,只要有心人,一定可以做到!此外,觉察需要因人而异的方法,需要不断的练习,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加油亲们!

  我们所难以接纳的现象,或许是我们曾经未被满足的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修正的机会;从觉察开始,让每一种现象,成为我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有利资源;很重要哦,因为它是通往幸福的钥匙。

你可能感兴趣的:(欲得先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