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多态,来一杯苦咖啡吧

字数:1600 阅读时间:5分钟
关键词:世界观;运气动力学;快乐本质;掌控感

新物种的世界观

一个多月之前,我和一个朋友聊到“运气”的可主动干预方法论,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运气更好的方法。

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但也非常难,说简单是因为只需要让自己成为“正能量状态”,难的是持续的“正能量”。正能量是一个很泛的表达,也不是“吸引力法则”,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点:

  • 多参加一些新活动,体验一些新东西;
  • 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 要乐观;
  • 要善于在坏事中发现好事。

我们会发现“好运”往往是自己主动“行动”带来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

所以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运气,完全可以从自己的“行为”里入手,一年多之前我就看到了这个方法论,万维钢老师称其为“正念运气观”。在得到app里还学到好几种“宏观调控”方法论,这些概念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虽然整个市场的环境是不好的,但是我的“运气属性”,真实的上升。

这对我的世界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我来说,这些方法论的每一个“要求”都是正面效果的,所以最差的情况也是让自己变好。

一开始,我和那位朋友聊的气氛很好,他也惊奇还可以这样思考。

但很快,随着聊天的内容深入,具体到执行细节的时候,对方突然冷不丁的和我说:“你这样活着,太执着了,太累了。”

那时候的我,仿佛被当头一棒,脑子突然炸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过于纠结这些“控制”了?也许我应该“顺其自然”?这次对话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我陷入来精神困境,下意识减少“思考如何变好”。

一直到今天,听了得到里的一篇《怎样“调控”快乐》,我不自觉的就想“自救”。因为最近很长时间的状态都非常低迷,我感受不到“快乐”,我甚至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很快又“不会快乐”了?

我突然反思,掌握方法论真的有错吗?真的太累了吗?真的是执着吗?如果说“运气”比较缥缈虚无,那“快乐”就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实实在在的当下感受。

又凭什么,要放弃思考,放弃改变,放弃变好呢?

执念是什么?执念是不满足!而不是改变!


一杯苦咖啡

这一切感受,都是只是因为我在去星巴克的时候,主动改变了一个选择——奶油冷萃。

以前我只会点一种咖啡,焦糖玛奇朵。

因为这种咖啡奶多,加了焦糖所以不会很苦,其实我是不喜欢苦咖啡的,所以我一直不喜欢点冷萃咖啡。但受到《怎样“调控”快乐》这篇文章的启发,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改变点什么?

人类快乐感受的机制,早已经被脑神经科学家破解,如果说心理学家把人的大脑当成一个“黑匣子”,从外面推测人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些宏观规律。脑神经科学家则是把这个黑匣子打开,看看里面的结构,什么电信号、化学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理学家的规律不一定可靠,但是如果脑神经科学家能找到底层的机制,那这个规律就算是做实了。

Enlight91.JPG

对于神经科学家来说,大脑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接受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这三步骤都是由神经元控制的。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英迪拉·拉曼的《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里出乎意料的提到:限制快乐的,居然是发生在接收信息这一步。

接收信息这一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离子通道”,这个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决定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期的。生物的底层机制就是让你不断追求快乐,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要不怎么佛陀说这是“苦”呢。

但我不想修仙,我就是想要获得快乐怎么办?

改变——甚至主动“降低喜好”。

方法论一共是两种:

  • 追求多样性。(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
  • 追求间隔性。(间隔一段时间,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

当我喝了几口”苦咖啡“的时候,我就“意会”到这种感觉,我甚至可以预判到下一次喝焦糖玛奇朵的时候,肯定比上一次的更好喝,更重要的是我竟然开始觉得这个“苦咖啡”,还蛮好喝!

原来我心中早已明白,只不过是我的思想被自己“遮蔽”了。

就算是一杯“苦咖啡”,也有它“美味”的一面啊,品尝那苦中的回味。

竟然触动了快乐的“离子通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差多态,来一杯苦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