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战胜偏见,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为中国影史上第八位冲破30亿大关的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可谓是在今年的暑期档上,十足的热辣了一番,展现出敢与“三伏天”一争高下的势头,直逼排名第七位的《我不是药神》。由此不难看出,在“哪咤”身上燃起熊熊烈焰的火,已在全国开始蔓延。

        这样的一个红透半边天的天生“魔童”,在社会各界激起了非同小可的反响,引发了人们关于成见的思考,关于人性善恶的反思。

成见是如何去击溃了一个人最后的信心?怎样左右人们对于善恶的判别?影片中申公豹说出最为经典的台词:“成见就是人心里的一座大山,任凭你怎么努力也移不动”。

一、善与恶原本零距离

         关乎“善与恶”的讨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产生过。从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到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都是对人性“善”“恶”的考量。而在《哪吒》这部影片中,“灵珠”与“魔丸”、“哪咤”同“敖丙”正是善恶最鲜明的比照。

         “善”与“恶”真的是与生俱来相距甚远吗?在我看来,“善”与“恶”绝非是天涯和海角的距离,善恶是共生和不可分割的。一个善良的人也会有“恶”的念头;而一个邪恶的人也会有“善”的初衷。 

        在《哪咤》电影中,敖丙作为“灵珠”的转世,本应该成为一方守护者,当陈塘关的村民知道他是龙族余孽后,敖丙为了隐藏自己真实身份,生出了杀死所有人来掩盖事实真相的“恶念”,而这种“恶念”将他推进黑暗深渊。

        哪咤在剧中的人物设定原本是毁灭一切。可是哪咤最后反而成为了正义的捍卫者,这是一种由“恶”向“善”的转化。可想而知,“善”与“恶”原本是相生相伴,可能一个回首,二者就会相互对视,善恶的距离实在太近了。 

         之前在网络上红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的本身就很直观的反映出:大多数人面对“恶”时,通常都会刻意回避有关于“恶”的实际问题,不会去探寻犯罪者为何去作恶,只是一味的去抵制,到最后就会演化成善者也会无端作恶。善恶之间看似相隔万重,却往往咫尺之间。

二、成见是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

骆驼善于负重,生死却在最后一根稻草之上,而对一个人的成见更是如此。起初,你我生而平等,到最后却因成见产生种种不公平。

        哪吒因为“魔童”身份,成为整个陈塘关人的公敌;敖丙因为“龙族”身份,遭人诟病;申公豹因为“妖族”身份,不被元始天尊重视。这一切都归结于“成见”,它时刻会消磨每个人心底的信心。由于申公豹的诡计,哪吒从“灵珠转世”变成了“魔丸降生”,由万众瞩目到众人唾弃,这本不该是一个三岁小孩所能承受的一起,然而这也并非是最难熬的,更大的苦楚还是做好事不被人所认可。

        “狼叔”主演的——《马戏之王》,片中对于“成见”的展现,也是丝毫不逊色于我们的《哪吒之魔童降生》。那些冠以正常人头衔的观看者,从马戏团的“畸形秀”中取乐,却不给那些生来畸形的表演者一丝尊重,任由自己的成见放大化,逐渐演变成了对于畸形的抨击,甚至是唾弃。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心里反而更加畸形。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表演者们并未因受尽世人冷漠的眼光而气馁,就像我们小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做主”,击退了这世间所有的成见一般。

        其实每个人都是“哪吒”,都曾遇到过来自四面八方的偏见,可是无论如何,都别让任何苦难磨平自己的棱角,让偏见浑浊了自己的本心。怀揣善意,潇洒一回,无愧于这一片天地,我们终将成为自己的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吒:战胜偏见,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