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Seq分析之ChIPQC结果含义

刘小泽写于2020.6.20
首先是ChIP-Seq分析的前言介绍部分:
1:了解ChIP-seq的实验流程
2:继续了解ChIP-Seq
3:关于ChIP-Seq的实验对照与偏差来源
4:ChIP-Seq的实验设计补充
5:ChIP-Seq数据库及实战数据介绍
然后开始实战部分:
6:ChIP-Seq计算资源准备与实战数据下载
7:ChIP-Seq数据质控和过滤
8:ChIP-Seq数据比对注意事项
9:ChIP-Seq数据比对实战
10:使用ChIPQC进行质控

这次将介绍ChIPQC结果的各个指标含义
内容来自:https://hbctraining.github.io/Intro-to-ChIPseq/lessons/06_combine_chipQC_and_metrics.html

首先回顾一下ChIPQC的运行

library(ChIPQC)

## Load sample data
samples <- read.csv('meta/samplesheet_chr12.csv')
View(samples)

## Create ChIPQC object
chipObj <- ChIPQC(samples, annotation="hg19")
# ChIPQC需要调用BiocParallel,windows用户可能报错,可以先运行一句:register(SerialParam())

## Create ChIPQC report
ChIPQCreport(chipObj, reportName="ChIP QC report: Nanog and Pou5f1", reportFolder="ChIPQCreport")

示例结果可以看:https://www.dropbox.com/s/sn8drmjj2tar4xs/ChIPQCreport - full dataset.zip?dl=1

结果展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总体报告:

其中有一些指标见过,一些没见过,像是SSD, RiP and RiBL这几列就是ENCODE计划提出的指标。就是评估了信号的分布,在富集区域、整个基因组、已知的artefact regions

总而言之,这些全部的指标可以分为4类:

  • Read characteristics
  • Enrichment of reads in peaks
  • Peak signal strength
  • Peak profiles

切记:通过这些指标也不意味着实验就是成功的,相反亦然

1 关于测序reads的指标(Read characteristics)

包括了:read depth, read length, duplication rate

如果read depth, read length在样本间差异很大,就要引起注意了

由于之前已经过滤掉了重复reads,所以这里的duplication rate没什么用

2 reads在peaks中的富集情况(Enrichment of reads in peaks)

包括了RiP, SSD, and RiBL

2.1 RiP (Reads in Peaks)

也叫FRiP,表示:the percentage of reads that overlap ‘called peaks’,也就是peaks包含的reads数占reads总数的百分比

可以理解成:信噪比(signal-to-noise)

根据感兴趣蛋白(POI,protein of interest)的不同,RiP值也差异较大:

  • 质量好的转录因子(sharp/narrow peaks)一般得到5%以上的RiP值
  • 质量好的Pol2 (mix of sharp/narrow and dispersed/broad peaks)得到30%以上的RiP
  • 也有质量不错的数据集但RiP很小,小于1%(例如 RNAPIII or a protein that binds few sites)

上面图中看到,Nanog比Pou5f1的RiP值要高,而Pou5f1-rep2更是低的可怜,可以说明的是:Nanog样本富集效果更好

有两张图可以反映:

不过看箱线图发现,虽然Nanog的RiP较高,但这个分布和Pou5f1也相差太远,推测可能与read length 、 depth有关

2.2 SSD(standard deviation of signal)

表示基因组中信号值的标准差,可以反映reads在基因组中覆盖度一致性,越大越离散,就是高的越高,低的越低

我们希望看到:IP样本中这个值较大,说明富集区域信号很强,非富集区域信号较弱,因此它的标准差很大;而control样本最好就是标准差较小,不要有太大的波动

SSD值高虽然说明有的区域信号强,但不一定是ChIP的富集区域,一些blacklist区域也会存在较强的信号

【关于blacklist:】

我们这里的数据显示:Pou5f1比Nanog的SSD值要高,可能说明Pou5f1的富集效果更好,但不能确定,因为还需要确定Pou5f1的SSD高不是由于未知的artifact造成

有一张图可以反映:Coverage histogram

  • x轴表示每个碱基位置的reads堆积高度(也就是信号值、测序深度)【联想一下IGV中reads堆积在一起,向下延伸,反过来就是一个个的山峰】
  • y轴表示有多少个位置有这样的堆积高度(log后的)

好的富集结果一般是:有一条尾巴(依然存在很多位点具有较高的测序深度);而像input样本这种低富集的,主要是包含背景,因此它的y轴很高,同时x轴很低

我们这个数据集中,尤其是Nanog rep2样本,具有更粗壮的尾巴(Heavy tail,意思就是在曲线以下具有更大的空间)。Nanog样本具有更多高深度的位点

综合考量:

Pou5f1的coverage不如Nanog,但SSD高于Nanog。说明Pou5f1存在某一块区域深度较高,但不是整体都高,可能存在blacklist区域

那么是否真的存在blacklist区域呢?还有再看一个指标:

2.3 RiBL (Reads overlapping in Blacklisted Regions)

也就是与已知blacklist有交集的reads占比。这个值越低越好

黑名单区域一般也是唯一比对,因此常规的去重复操作对它无效。这些区域一般是:着丝粒,端粒和卫星重复序列

黑名单区域的危害是:confound peak callers and fragment length estimation,因此需要追踪并去除比对到这些区域的reads

我们的数据中,RiBL的比例看上去还比较合理,并没有出奇的高。因此高SSD可能是因为存在更多容易破碎的开放染色质区域,或者存在hyper-ChIPable区域,与很多不相干的蛋白也能产生富集,导致假阳性

当然,如果 在peak calling之前去掉了黑名单区域,就没必须分析RiBL了

3 peak信号强度(Peak signal strength)

主要包括:FragLength and RelCC(又称Relative strand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r RSC)

一般,RelCC在所有的ChIP样本中大于1,表示具有较高的信噪比;FragLength也应该与文库制备过程中设定的片段长度接近

3.1 Strand cross-correlation

一个高质量的ChIP实验,会在POI附近形成非常显著的reads富集,会在正负链发现双峰分布

Cross-Correlation scores的计算:Pearson’s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coverage for each complementary base. These Pearson correlation values are computed for every peak for each chromosome and values are multiplied by a scaling factor and then summed across all chromosomes,就是先在正负链生成两个向量,表示某个碱基位点的reads数量,然后求这两个向量的相关性,并逐渐沿着shift size移动,最后得到一个相关性表

最后这个cross-correlation值算好,就会画在y轴上,x轴就表示shift size

image-20200620200928712

一般这个cross-correlation plot会产生两个峰:

  • a peak of enrich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dominant fragment length (highest correlation value)
  • a peak corresponding to the read length (“phantom” peak)

我们这里的数据中,Nanog 和 Pou5f1都能看到两个峰:

  • 看Y轴:Nanog中最大相关性的值比Pou5f1要高,表示Nanog中信号的量更大【峰两侧reads数越多,信号越强,计算的相关性值也就越高】
  • 再看对应的x轴,当cross-correlation 值最大时,对应的 shift size可以评估片段长度
3.2 RelCC(又称RSC)

它就是根据cross-correlation的最大、最小值计算的

RSC值低可能是由于ChIP的质量差、测序reads质量差导致错配多、测序深度不够【其实可以理解为:RSC值低=》就是相关性计算的值低=》正负链没有足够的reads =》 也就是上述原因】

另外,数据集的结合位点太少(比如小于200)也会导致低的RSC【这个也很好理解,结合位点少,更别提位点正负链富集的reads数量了】。结合位点少的原因可能是生物因素(比如某一个因子在某一个特定组织中就这么几个位点)

Cross-Correlation Plots的例子

强信号:

下面这个例子是人类细胞的CTCF 转录因子(zinc-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使用一个好的抗体,转录因子一般会富集45,000 - 60,000个peaks。红线表示真正的peak,蓝色线表示read length

弱信号:
抗体不是特别有效,得到的峰也比较分散,在185-200bp间存在真的峰,另一个蓝色则是read length。对于弱信号的数据,read-length peak将占据主导地位

没有信号:
表示实验失败或者input样本,基本看不到fragment length这个峰
也就是在特定的结合位点附近,没有富集到reads

4 peak的类型

4.1 Relative Enrichment of Genomic Intervals (REGI)

将peaks与基因组注释结合起来,看看reads主要富集在哪些区域

我们的数据中,“Promoters500” and “All5UTRs”的富集程度最高,也符合预期(Nanog和Pou5f1作为转录因子应该结合在这块区域)

4.2 peak的形状(Peak Profile)

这个形状根据抗体的类型存在差异:transcription factor, histone mark, or other DNA-binding protein such as a polymerase

总结

  • 样本内多个重复比较:按说应该是类似的变化趋势,如果出现较大差异,要留意
  • 样本间比较:比如Pou5f1的SSD和RelCC值高,好像说明富集效果好,但coverage plots、cross-correlation plots又比Nanog低
  • 低质量数据的来源可能是:
    • Strength/efficienc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immunoprecipitation,ChIP的质量实际上就是抗体的特异性与富集程度体现,如果对预定目标反应性差或使用了非特异性抗体,引起与其他DNA相关蛋白的交叉反应,也会效果不好
    • Fragmentation/digestion:超声处理的方式可能导致不同的片段大小分布。因此如果input没有和IP样本一起超声处理,那么最好不用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_~  
我们是两个农转生信的小硕,打造生信星球,想让它成为一个不拽术语、通俗易懂的生信知识平台。需要帮助或提出意见请后台留言或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Welcome to our bioinfoplanet!

你可能感兴趣的:(ChIP-Seq分析之ChIPQC结果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