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SST经验谈(7):避免谈话走上岔道

“岔道”是相对于“正道”而言的,心理咨询追求有效,而判断有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是否实现了双方商定的咨询目标。因此,可以认为所有围绕着咨询目标的谈话都是正道,而任何对咨询目标的偏离都是步入了岔道。



在教科书的心理诊断技能部分,“摄入性会谈”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其六个“注意事项”中有两个(2012年版,第14页)是:“第二,提问中避免失误;第三,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我想,将此二者合起来,就是SST的“避免谈话走上岔道”了。

“岔道”是相对于“正道”而言的,心理咨询追求有效(useful),而判断有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是否实现了双方商定的咨询目标。因此,可以认为所有围绕着咨询目标的谈话都是正道,而任何对咨询目标的偏离都是步入了岔道。



从事SST,我的体会是:清楚“正道”和“岔道”这两个概念相对比较容易,难的是在具体操作中如何避免谈话走上岔道;因为经常是:当我们走上岔道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

有一次咨询,咨询目标已经商定,因为某个事件的触动,求助者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用非常恶毒和肮脏的话数落着丈夫,本来是谈论孩子上网成瘾问题,突然转向成了丈夫外边的各种男女关系和对自己的伤害。好在我当时知道已经走上岔道了,就力图迅速止住并将谈话引入正途,结果不得不使用了“情感反射”技术,遗憾的是,当从岔道上好不容易回归,咨询也快结束了。

这次经历让我不但深刻认识到了“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技术”在SST中所起的独到作用,也对那些有经验的同行所言的“某些创伤事件的不可轻易碰触”有了一种体验式的理解,自此之后,在遇到此类求助者便“拿捏”得更加恰当了一些。

有警示意义的是另外一次经历。那位求助者所讲的故事对我太有吸引力,记得是关于他小时候在一个大山里与一群小朋友去捕捉狐狸,他绘声绘色的描述竟然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不知不觉地跨越时空由咨询室回到了家乡,回到过去……于是,我竟然和他交流起了童年的趣事——我被他催眠了!

待我清醒过来时,已经在岔道走得很远。

不用反思我就能知道这是我的“移情”所致,但在此之前我总把移情理解成“触景生情”,却从来没有想到此“景”完全可以由来访者所创设,此“景”也可能就是一个将我困于其中的“井”——陷阱!

诸如此类的失误我遇到过很多,我想更多的失误我至今都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反思过,当然也就无法作为经验或教训与大家分享了。

最后小结一下,以上我谈了三点:第一,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正道”和“岔道”;第二,时刻以咨询目标为导向,确保自己不会主动地往岔道上走;第三,能够根据咨询目标,有效地控制会谈的内容与方向,警惕被求助者催眠而带入歧途,且能够将走上岔道的求助者引入正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 || SST经验谈(7):避免谈话走上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