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里有条路是相伯路,是为纪念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而命名。曾去过这所学校,不知有这条路,可惜。这位创办了复旦大学的先生何许人也?
马相伯简介
江苏丹阳人,11岁到上海求学,自此常居上海。原为天主教神甫,后进入仕途,曾为李鸿章幕僚。60岁后毁学,出全部家产办教育。三所大学的创办人,其中震旦公学、复旦公学为一力创建,辅仁大学是倡议人。他在家中排“建”字辈,取名为建常,字相伯,后半生以字行。
马相伯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概括起来:1840年出生于天主世家 。12岁的他瞒着家人,一个人走了11天到大上海,进入徐汇公学读书,即现在的徐汇中学。14岁时,他在学校担任助教。31岁时,成为一名司铎神甫。40多岁,离开耶稣会,投身政治。因教会背景,在清廷官场备受猜忌。从政十年,并未朝廷的官职名分,只以李鸿章随员身份处理其委托的政务。58岁看破天命。62岁创办震旦学院。65岁创办复旦公学 。85岁倡议成立辅仁大学。1939年在听到一次抗击日军的捷报中激动不已,在兴奋中离世。
这位先生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30年,献给了宗教;中间30年,致力于政治;后40年,为教育呕心沥血。有人曾这样总结道:“他年富力强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整个壮年生涯,都浪费在这一项失败的事业当中。”五十知天命,什么才是他的天命,感兴趣的神学,当个神职人员?从事政治?曾以为的天命在时代与环境中不断失望,成了过往经历。而从事教育事业,既非他的初衷,亦非他早年的兴趣,成了他的使命,而这使命在耳顺之年才到来。
他之所以会从事教育事业。源于1886 年赴美借款回国之前他去了一趟欧洲,访问了欧洲几所著名学府。此次欧美之行,“欧美之强盛,我国之厚弱” 深深地刺激了他。由此,他认识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他精通多国语言;成为司铎神甫之后与外来神甫产生的矛盾;兄长在官场上比他发达,让其动摇了献身教会。决定投身教育,创办学校。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有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倡议创办辅仁大学。
震旦学院,即现在的震旦大学。时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的蔡元培先生找到了马相伯,希望马相伯教他拉丁文。马相伯说,你已人过中年,一个人学没用,不如找些年轻人一起学。于是,蔡元培找了 24 名学生,跟马相伯一起学拉丁文。这个小学习班,使马相伯名声远扬,各地青年纷纷前来求学;同时,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闹学潮,百余名学生集体退学,无学可上——这样一
来,既然有需求,又有了之前捐献给教会的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办学堂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1903年,震旦学院成立,马相伯自任监院(即院长)。
马相伯先生为学校规定了三条校规: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主张文理并重,希望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他采用孔子“有教无类”的传统,只要有才华、愿意学的人,他一律收入门下。这所学校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即Academy。
由于“不谈教理”的办学理念,使马相伯和耶稣会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结果耶稣会出手驱逐马相伯,让他“无病而入病院”。
复旦公学,即现在的复旦大学。由于耶稣会驱逐马相伯,想夺取震旦的控制权,学生决议退学。事后找到马相伯,说:“马院长,我们已经退学了,但是我们还要读书。”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老泪纵横,他冒着再次和教会决裂的风险,决定站在学生一边,另办新校。
1905年复旦公学成立。“复旦”一词,取自《尚书大传》中虞舜传位给夏禹时所唱的青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日兮”,可以释义为“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既寓意新学校像朝阳一样,也有光复震旦的意思。马相伯先生提倡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后来被写入复旦校歌之中,成为复旦人基因的一部分。现在的复旦大学,正如马相伯取的名字般——像朝阳,成了许多学生心中向往的大学。
1913 年 马相伯与英敛之(英华,英若诚之父)在北京成立辅仁社。1925年辅仁大学成立。马相伯参与其事,贡献良多,英敛之请马相伯北上出任辅仁校长一职,被他婉拒。与震旦和复旦不同,辅仁并不是他一手创建的教育事业。从严格意义上说他的教育家生涯在辅仁之前就结束了。
晚年时,看到国家的现状,教育薄弱,满含热泪地说:我是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能把中国叫醒。要多么重的体会,才会有如此的呐喊。
看上海一些学校的简介,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上海很多学校前身的是教会学校,比如现在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市第八中学、上海市市南中学、上海市五四中学……当时上海教会学校的大量涌现,源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凭借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传教士在通岸口办学校。1843年开沪以后,大批美国传教士到沪,教会学校(天主教、新教)数量骤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改组,有了现在的校名。
教育的道路,一边摸索,一边改革,一边实行,道路是曲折,未来是光明。学校现在的辉煌,并未白费先生当初对教育投入的心血。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史,为什么经过时代的检验,有的学校依旧辉煌;有的学校在奋起直追,越来越好;有的学校却在滑落,是什么导致了学校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值得深思。
晚年时,看着中国当时的现状,还满含热泪地说:“我是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能把中国叫醒。”这是多悲伤,才会发出如此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