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

传习录卷下


【二六九】虚实有无(圣人之学只是还他良知本色)

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刘宗周云:“是辨三教异同大头脑处。可见惟吾儒方担得虚无字起。二氏不与也。”(《遗编》卷十三,页二十四下。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二十上。

佐藤一斋云:“文成说虚无”即濂溪(周敦颐)之意也。《通书》第二十章曰 “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是也[二氏亦说虚无,然其所谓“长生久视”(《老子》第五十九章)’出离死生’,则竟堕于自私自利。私利即欲也。安能明通公溥?


 【译文】 

   先生说:“道家讲虚,圣人岂能在虚上再添加一丝一毫的实?佛家说无,圣人岂能在无上再添加一丝一毫的有?然而,道家讲虚是从养生上来说的,佛家说无是从脱离生死苦海上来说的,他们在本体上又着了一些养生或脱离苦海的私意,就不是虚无的本色了,对于本体有障碍了。圣人不过就是还良知的本色,更不会添加其他的意思。良知之虚就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就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是具有具体形状样貌的事物,都是在太虚无形之中生发成长,谁又会成为天的障碍呢?圣人仅是顺应良知的作用,天地万物皆在我良知的范围内运行,何曾有一物是超乎良知之外,而成为障碍的呢?”


释疑:

道家说虚,佛家说无,先生说良知,大略之谓“同出而异名”也。

仙家的养生,不过是说“结圣胎”;佛家的出离,不过是解脱、见性,与我良知学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复归本体,本质上并没有异同。

良知之学,只是还其本来面目,不添加一点点私意。

大道生发,真空妙有,皆我良知顺天应物之功矣。


精讲摘要:

为了解脱、为了不死,已经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都与虚无有障碍了。儒家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一点意思。这个说得好,非常有说服力,也不为了脱离生死,也不为了长命百年,我就对着这镜子干干净净地照照。所以说真能跟天相匹配的是儒家的“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的无形。

圣人只是顺了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都在我良知的发行中,我没有加一物,我也没有将它打断,也没有给它加胳膊加腿,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在良知之外做这个障碍。这个妙,阳明先生用良知直觉给儒家加了分。


批注:

①太虚。张载《正蒙·太和篇》第一篇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子全书》[《四部备要》本』卷二,页二上。)


②]参见《答南元善》:“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彻,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其于富贵、贫贱、得丧、爱憎之相值,若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其无碍也。”(《全书》卷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