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的不甘心

今天聊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已经上映很久,相信很多朋友看过。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网上有很多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影片在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看来,不就是两个不甘心命运安排的中年男人的人生回顾吗?

先来说说影片中的李白。作为一个商人之子,在今天看来就是家里有矿的。可惜李白早生了一千多年,在他那个年代,商人再有钱,也是社会低下,属于贩夫走卒之流,连参加科举的机会都没有。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李白显然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安排,于是想到行卷这条路,试图以自己的才华作为敲门砖。没想到一开始就吃了个闭目羹,别人才不管你有没有才华呢。

行卷行不通,那就先混个大 V 吧,把名声打出来。李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李白的确也在扬州闯出了名气,甚至远扬长安。但也仅限如此,依然得不到官方的赏识。最后钱花光了,一场春梦了无痕。

此后,李白试图寻仙问道,无果,还得回到世俗社会。

有那么一刹那,命运似乎开始眷顾李白。得到玉真公主的举荐,成为大学士,似乎前途一下子光明起来。但李白就是李白,根本无法适应职场。在长安的几年,醉生梦死,连高适都看不下去了。最终,李白被扫地出门,又开始流浪生活。

中年的李白,隐居在庐山。如果能像陶渊明那样,也许能留下一段历史佳话。可惜的是,李白还是按耐不住骚动的心,接受永王的邀请出山了。这下子可不得了,一下子被扣上谋反的罪名,最后还亏有朋友相救,才不至于被砍头。

再来看另一位主角高适,祖上战功赫赫,可惜到了高适这一代已经没落。高适念念不忘的是恢复祖上荣光。作为一名寒门弟子,摆在高适前面的也是 hard 模式。第一次闯长安,失败而归。去边塞,失望而归。第二次前往长安,接受不了李白之流的处世之道,毅然决然回归梁园,继续等待时机。最后在哥舒翰麾下苦熬多年,遇到安史之乱。这次高适没错过机会,终于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对比李白和高适的人生经历,两人虽然都是屡败屡战,但高适对待人生的态度无疑更加积极。每次失败之后,都是找自身的原因。三次回归梁园,都是为了加强自身,积蓄力量。自己学艺不精,那就努力习武。作诗没有天份,那就勤能补拙。终于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没有让它溜走。

李白呢,天纵奇才,恃才傲物,只是在那等一个机会,从未为机会做任何准备。所以说,长安的失意并非偶然。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李白不向现实妥协。真是这样吗?李白也向生活妥协过,三次入赘就是例子。入赘在现在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更何况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非常可笑的是,在入赘这件事上,还需要别人替自己拿主意。

李白就是一个矛盾体,一边高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边有是因为不能事权贵,而更加的不开心。李白一辈子在欺骗自己,那些诗句,那些放荡狂傲洒脱,只是外在表现,内心呢?恐怕还是希望取得世俗的成功。李白几次求道不成,也许是心中的执念放不下,身子皈依了道门,心却没有。最后,耐不住寂寞,接受永王邀请出山,就是心中的那个世俗成功梦依然没破灭。

有人可能认为,虽然李白身前不成功,但身后成功呀。现代人谁知道李白,高适的名气可没那么大。但对于个人而言,你希望一生过得痛苦不堪,博得身后名吗?

个人而言,更欣赏高适。一生都明确自己的目标,不避世,不气馁,永远保持着不屈的心。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不要欺骗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男人的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