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典故|唐玄宗之「九龄疏谏」

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在政治上,他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革新吏治,精简机构,严格考核,检田括户,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建立集贤殿书院,收集藏书七万卷。

军事上他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大力扩充军事屯田,极大增强军力,出兵攻灭后突厥汗国,连续击败吐蕃,并令回纥、渤海臣服,扭转了武周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其时大唐王朝国家安定,文化繁荣,万邦来朝,史称“开元盛世”,这是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

image

但是,开创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

他不仅痴迷于歌舞戏曲,还留恋于声色犬马。在政治上任凭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专权,放纵手握重兵的野心家安禄山,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说起安禄山,我们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开元年间最后一任贤相——张九龄。

image

张九龄,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风度翩然,最让人瞩目的是识人之明和见微知著的本事。据说只要见到一个人,略有交流,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独门绝技”判断出对方的品行和才能,而且往往八九不离十。

《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记载:“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

据说,当初安禄山曾进京面圣,只见了一面,张九龄就对人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儿。”后来,已经成为平卢将军的安禄山,擅自率军讨伐契丹失利,北方唐军最高统帅张守珪出于保全安禄山的原因,奏请将其斩杀以正军法。

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当即批示执行,并且上奏说:“司马穣苴出军,杀了庄贾;孙武为了行军令,也杀了宫嫔。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可玄宗不同意,特赦了安禄山。(据说安禄山派史思明等人携带众宝到长安四处活动,托人说情,通过种种方式向玄宗说明自己以往的战功和对皇帝的忠心)

张九龄再次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应该以军法杀掉他,以绝后患。”玄宗不以为然,说:“你不要拿「王夷甫识石勒」说事,那会枉害忠良。”就这样,安禄山被放过了。

宋人晁无咎曾经感叹说:“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从此,历史上留下了「九龄疏谏」这个典故,用来比喻有预见的直谏之臣。

安禄山起兵之后,李隆基依旧昏聩,先是轻敌,之后听信宦官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还强令哥舒翰出兵。在哥舒翰兵败后,李隆基仓皇失措逃出长安,途中杨玉环被朝臣禁军逼死,香魂断于马嵬驿,太子李亨于灵武自立为帝。李隆基还都后,名为上皇,实被儿子囚禁,凄凉而终。

88a5ed50352ac65c39e42f7afdf2b21192138afc.jpg

据说李隆基避难于蜀中时,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非常悔恨,还专门派出使者到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可惜历史无法重来,他只能带着悔恨,背负着让大唐衰落的罪名,从一代明君沦为了千古罪人。

如果当时李隆基听取了张九龄的建议,你觉得会有安史之乱吗?说说你的意见呗!

你可能感兴趣的:(趣典故|唐玄宗之「九龄疏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