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一句话极为讽刺,中国的乡村教育,可能就靠希望工程了。
自2001年实施“撤点并校”以来,我国的小学数量大幅度减少,目前每天以大约100所的数量在继续减少。而这些消失的学校,都是山区中规模较小的小学。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支教现状的真实数据。
1.我国的民间支教组织中,94%左右致力于让孩子们“能上学”。
2.支教群体中,75%左右选择了短期支教的方式,其报名人数与成行人数比例为:8:1。
3.支教群体中,活跃阶层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18到29岁。
4.支教群体中,女性占总人数的77.6%。
5.大部分支教组织主要在西部开展活动,其中贵州、四川地区支教组织总量达83%。在四川,则主要集中在“赫赫有名”的大凉山地区。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没有真正经历过支教的生活,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教育是这些孩子们生活里唯一的亮光。
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分享了这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
文字极其直白简陋,却又字字扎到心底,令人动容。
在大凉山里,这座美丽而又贫穷的大山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都是如此。
他们靠自己没办法改变。
教育,是山里孩子们唯一的出路。
支教是一项漫长而无闻的事业,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你才能看到一点点成效。
更大的可能性是,你努力了一辈子,却似乎仍然无法改变这些孩子们的命运。
他们娶妻生子、背井离乡……
有一天,他用粗糙的手掌牵着一个小野孩朝你走过来。
“老师,这是我家的孩子,以后也拜托你了。”
短期支教一直以来便为人所诟病,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支教者的玩乐心态,一方面是考虑到外来事物对山区孩子们心理的冲击。
大多数的短期支教者都是不专业的,对于他们而言,可能这是一场很酷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他们又是否知道,老师对于山区的孩子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尽管长期支教群体也是由短期支教群体发展而来,但我想说的是,支教不欢迎文青。
没有足够的思考、扎实的准备,你凭何去面对一个个陌生而又渴求的眼睛?
我思忖了很久
却不知该怎样去介绍这位姑娘
貌美如花?
有勇气?
有爱心?
直到我看到了她的这段话:
剪头的时候我都没敢睁眼 当我看到我现在的样子那一刻 我就哭了
我觉得女孩子这辈子都看不到自己最真的样子 是特别遗憾的
在我22岁的时候
我做了很多我自己都想不到我会做的事情
在我大学最后一年
我认识了很多人收获了很多经验和道理
在今年我要做完我所有想做的事情
最好的年纪就应该不给以后留下遗憾
我怕以后我再也没有这样的勇气
在22岁之前,付一冉的日常,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女神的日常,主题是旅行、读书、绘画等一切充满少女青春活泼气息的物什。
在22岁之后,付一冉的日常,成为了佛性的温暖人心的日常,最抢眼的,是她斩断青丝后的一颗光头。
2018年3月8日,付一冉前往四川大凉山支教。
10天后,为了打理方便,节省时间,她剃去了一头青丝。
上课、吃饭、睡觉,付一冉换下了青春洋溢的服饰,换上耐脏的粗布,戴上袖套,成了一个可人的邻家女孩。
山里的条件很差。没有24小时的热水,洗澡很不方便;手机信号不好,她干脆调侃自己说是佛系回微博;校舍是临时搭建的,谈不上风雨飘摇但也没有多稳固。
我也不知道谁给我的勇气来到这里,但是我知道小朋友们需要我。
每天早上,付一冉都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洗漱,可一头长发,打理起来却耗时耗力。当地条件有限,如果长期不清洗,可能会滋生虱子。
再三思考后,付一冉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剃成光头!
这个光头不仅解决了付一冉打理头发的烦恼,也让她一时间来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
当微博网友称赞她为“最美支教教师”时,付一冉回复说:
在这里,大多数人都比我做得更多更好,她们可能更美吧。
我不觉得,容貌的美丑可以和支教本身联系在一起。
请大家少一些关注,我只是个平凡人。
如果
如果不是付一冉
不是这样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
如果是她——
如果是他——
……
有一件事你无法回避
这个世界永远“以貌取人”
6个年级、20 个孩子,多算一点,平均每个年级四个人。
一个老教师、两个代课教师、两个志愿者,只算语数外,每个人至少要上一个年级的课。
学生走了,有点办法的家长都让孩子走了;留下的,有学上就行,上什么就不管了。
老师走了,工资低代课教师没法生活,最后只剩一个老教师。
老教师老到无法从宿舍走到教室,干不了了,学校就消失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打算加入支教这一行列,那么请稍微冷静一下热血,去了解一下支教最真实的情况。
如果你欣赏并支持这一事业,请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乡村教育。
当我们愤怒于教育的地域不公平性时,可曾知道有些人连接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
最后,珍惜我们读书的权利吧。既然读书不会死人,你为什么不能花半条命去读书?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读书是最快的也是最好的积累资源跨越阶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