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小老师对乡土教育的思考

图片发自App

各位同伴专家:

      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名来自西北一所村小的老师,第一次来到这群英荟萃的上海滩,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想法,期待着大家的指导和交流!

一、作为一所村小的老师我能干什么?

        说到乡土教育,就会谈到乡土课程,那么课程的纲要是什么?我不知道。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我不知道。课程的体系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其实我真是不知道,我想和我一样的乡村老师还是很多的。再者我认为这些都应该是相关专家学者做的。那么如何让村小焕发生机,如何做到小而特小而优?我要说的不是小而美!如何在21世纪让村小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我个人认为,立足乡土实践、立足在地生活、立足人性需要的创造课程。

二、创造课程中进行的不止是乡土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的过程和人的成长!

        什么是课程,它不是目的也不是计划,而是“学习的经验”它包含三个层次:

其一是认识乡土资源,在继承中发展!

        乡土资源是最廉价最有价值的资源。廉价是说随处可见。最有价值是说它是认识家乡、建设家乡的基础,是家乡认同感和做有根之人的基础。比如我校开展的乡土课程“农耕课”、“二十四节气课程”和“苹果课程”,这些资源在我们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父辈本来就是以种地为主,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认识原来的农具,汲取营养,立足“平凉金果”地域优势,面向未来,二十四节气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科学因素。如《犁》的课程中,同学们通过犁的发展,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二牛抬杠”,到“软套独耕”再到“机械耕作”感知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对犁的深入探究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兼顾了历史、语文、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探究中还有同学提出了现代“机械耕作”不如“软套独耕”的问题,让“生态保护、健康饮食”的主题成了辩论的焦点。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成长。《水渠》的课程在认识水渠、水流、树液的流动,以及主区支渠和毛渠的关系对应果树修剪理论和实践,为乡村复兴播下种子。《谷雨》的课程,孩子们在挖野菜、拾野菜、捡野菜、煮野菜、百菜宴中体会这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现代生活的娇儿,更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更能认识植物的生与死,食物的生与熟,以及不同的植物的特点及特性。

其二是合作交往实践,在体验中思考!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人认为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以科学武装思维,从容应对未知世界能力的教育。未来永远是未知的,在大数据信息化的今天,如何面对未知世界,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重视过程交往、注重思考实践、在主题活动中质疑探究、合作交往。 借助各种科学探索和实验,鼓励孩子们猜想、设计、观察、分析、归纳和反思,不断训练孩子们面向未知知识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孩子们想要学好各科知识所必需的能力。而科学教育重点在于思维训练、知识整合和连接。比如:《农耕课》学生更喜欢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我们携手走出校们,来田间地头,来到博物馆、档案馆……通过体验、观察、走访、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乡土课程的开发不是教孩子们去种地。而是在猜想、验证、分析、分享中训练孩子的思维,学会思考,学会面对未知。如农耕乡土科学课《草帽艺术》在学生对“草帽”的设计、制作、以及“走秀”策划和实践的自组织中,学会面对未知的事与物。苹果课程《苹果酵素》,不仅好玩,还能明白微生物的反应,更能融入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其三是思考辨别实践,在思维中成长!

    这个层次其实就是自我内心实践和完善的过程,基于“主题认识、实践探索”之后的“自我完善与创造”,而这整个过程不是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阶梯型”课程,它是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单位的综合性“学的课程”,它是“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比如“秋天的影子”主题探究中,孩子们在认识到去天的树叶、秋天的大树、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树皮、秋天的野草、秋天的雨、秋天的虫子、秋天的……的同时创造出了“秋天的影子绘本”和“秋天的影子文集”,值得称道的是孩子们的“秋天的行动”,捡树叶、拓树皮、摘苹果、拔萝卜、掰玉米……融入秋天,感受秋天,收获在秋天,成长在秋天。一个三年级小朋友这样写道:家乡的秋天真是美不胜收。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小灯笼,人们兴高采烈地去摘它们,有的爬树摘苹果,有的踩梯子摘苹果。我去帮二叔叔家摘苹果,因为我小,就提了一个小篮子去帮他们。我们分工摘苹果,二叔叔摘树上的,我摘树下的。我轻轻地将苹果放篮子里,防止碰伤或摔伤。就这样,我们摘了一篮篮,一箱箱的苹果。我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很高兴,因为今天我又帮助了一次别人。天空中慢慢地飘过一朵淡淡的云,云为什么飘得这么慢呢?也许是要记下这人间迷人的风景吧!一个六年级小朋友有这么一段:人们还是像往日一样忙碌着,挖土豆、收白菜、摘苹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伸出双手,感受秋意的温柔,抱起那枕头似的大白萝卜,接过高粱手中的火把,奔跑在金色的田野,突然惊起一群野鸡,突然跳出一只兔子,深吸一口秋的气息,那味道该怎么说呢?正看得入神,天一边又飘洒起了零星的小雨。清风轻风拂起,走在乡间的的小道,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面对这样的习作,这样的孩子,作为教师是多么的欣慰,怎能对这份职业不有所留恋?

三、多元融合找到我们的需要——我好你好他也好!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学校的教师为什么愿意跟着你干?这儿我要插一点村小的管理,这不是广告。据我的经验这个很实用,村小的管理分为四个档次,大多数还处在第一档,以制度管理,我告诉大家这个在我看来才算及格;那么第二个档次就是尊重这是良好;优秀是第三个档次则是联盟,也就是“我好你好他也好”;那第四个档次则称得上“卓越”也就是萌发与每个主体内需的自组织。

        公元前两百多年前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支点,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推动地球”,两千多年来人们应用了杠杆原理解决了许多的问题。作为村小教师面对村小“三座大山的”的困境,它就是基于我好你好他也好的“学习共同体”,而它的载体就是基于师生在地生活的乡土课程实践。(这又是另一个主题这里就不再赘述)。

                              谢谢大家!

                              2018年10月4日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村小老师对乡土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