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18:学习的六种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够找到自己的志向,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越出规矩。”

古人其实并不是从小学习。论语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那么多事情都做到了,还有余力,那就开始学习吧。所以,孔子倡导的事是先做人,后读书。等他15岁的时候,扫洒应对进退都没有问题了,才开始“至于学”。所以,我们今天讲,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是有了,可方向在哪里呢?相信很多家长还没搞清楚,就让孩子一顿猛跑。所以,先教孩子做一个好人,后再读书,再做事,真是万古箴言。

“三十而立”,很多地方解释是三十岁就开始不再依靠父母,开始自立更生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三十而立”,是到了三十岁,才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找到了自己志向所在。今天,我们却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很多过了“而立之年”的人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一方面却又压迫小孩子,扩展各类“爱好”,一边是“三十不立”,一边却“三岁就想立”,都是不正确的。

继续精进,到了四十岁,对古人来说,基本上都已经是爷爷辈的人了,吃过见过,大部分的风浪都经过了。不惑,就是抓住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不再为表象所迷惑了。到了佛教里讲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了,开始变得通达。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天命是人命,就是认命,也是开悟。年轻时,总觉得“我命在我不在天”,但一生坎坷,到了五十岁,才知道冥冥皆有定数。所以,知天命也就是敬天爱人。

开悟以后,还需要不断精进,到了六十岁,就“耳顺”了。“耳顺”是个什么状态呢?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有一段描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就是一种通达了,你说你的,我过我的,你的恶言恶语,于我没有半分伤害,恶言恶语又有什么用呢?

到了七十岁,人到七十古来稀,一路学习精进,这时候,涵养和通达已不需要刻意为之了,而是行成了一种习惯,举手投足、云淡风轻、自然而然。可以说,是达到了“道”的最高境界了。“随心所欲都不超过边界”,可见修为之深。

孔子说的这六种境界,其实我们一般人的精进之道。三十岁找到自己可以拼搏一生的事业,四十岁历尽坎坷、万世通达;五十岁知人有命,敬畏上天;六十岁“刀枪不入”,内心坚定;七十岁云淡风轻,圆润通达。

这六种境界,也是古代先儒的一生追求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心得18:学习的六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