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感动的一幕

《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电影中女主角来自一个比较惨的家庭,其父母都吸毒,其母吸毒成瘾,后来几次被送到戒毒所,再后来得了艾滋病,不久于人世,其父成了流浪汉,总之,父母都不咋的,在女主角记忆中,小时候与父母的一起开心玩耍的日子成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尽管如此,家庭好像很糟糕,但女主角依然是父母的孩子,无法改变,后来有两个瞬间我有点感动。

一个画面是女主角请求父亲去公立学校证明其监护人的角色,以帮助女儿入学,父亲说:“好好上学,我搞砸了,但是你可以做到”,父亲自己过得不好,得了艾滋病、流浪汉、温饱不稳定,但对孩子自强求学的行为还是十分鼓励与支持的,至少在语言精神上支持了,还是令人十分感动的场景。

还有一个画面是女主角昔日好友在物品被收容所放在大街上,悲伤发狂时,路遇女主角去面试哈佛奖学金的路上,女主角表示去面试后回来帮你搬,并说,你也可以过来上学,好友却说:“我不想上学,我不属于这里,你也不属于那里,你真的以为你能去读哈佛吗?”女主角坚定地说道:“是的,我是属于那里的”。

后一片段显示,好友骨子里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生活,而且对女主角努力求学这条路抱以不理解的心情,但幸好女主角不为所动,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路,后来也读上了哈佛,走在了另一条人生路上。而昔日好友比较悲观,女主角也支持也鼓励她也可以和她一样去上学走这条正确的路,可惜好友不为所动,在女主角第一次带她进中学时,老师问好友以后有什么想法?好友的回答充满悲观和戾气:“以后我会去流浪捡垃圾,我会去做一名妓女!”whatever,若好友真的如她所说那样厌学,那样悲观的话,那好友必然不会发生在她的身上,事实证明,好友总是偏向于乐观、努力、积极主动的人群。

《自学是门手艺》已经在github上公布线上版本,扫描了一下,前言、目录、结婚,作者奋战了75天终成书,这本书很不一样,在线上版,阅读的方式也有新鲜点,要证明自己认真阅读过,有工作量证明,而不仅仅是阅读了就完事儿了。系列直播讲座,还有python入门训练营,每期人数50人,点进去已经售罄了,那应是此期已经满50人,有点丧气,不过没事儿,肯定没事儿,因为要耐心,又不是一天两天就完事儿的事儿,自学是一辈子的事儿。Github,先会阅读代码,3月18日晚20:00会开启一次直播,直播与训练营是分开的,原先我以为是一起的嗯,直播链接还没有收到。

在听《七年就是一辈子》中的一个演讲视频,李笑来分享的一个东西比较有代表性,他提到,当人们去做不擅长的事儿时,往往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亲人,也因为是亲人,也不能因为他们不理解而进行比较不好的沟通,所以他有方法论。

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沟通需要协议,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也是需要协议的,别人知道你是如何工作的,就能理解你。比如,李笑来觉得电话声吵闹,长期设为静音,好朋友经常对此非常生气,关键时刻总找不到人,而李俩娘一般2个小时看看电话,有什么必要回的电话就回一回,尽管好朋友生气,但他还是什么也不说,他所做的对应方式就是什么都不说,就这样教育他们,半年后,他们有些发觉这个方法不错,也这样做了,需要耐心。

在自学编程过程中,不得不“写作”,不得不“用英语”,于是,每天都在进步,编程、英语、写作等技能,每天都在学,每天都在练,每天都在用,每天都在造,循环升级……你还怕什么呢?想想也是一件挺美的事儿,正儿八经地主动选择一次,不再是随波逐流,逆来顺受,如果那样将继续生不如死。

对于明知道的正经儿事,总是以各种理由延后,自己对自己的期许是延后,而不是不做,但基本上时间过了很久很久,依然是没做,再后来干脆是不做了。各种理由,要么是我还没准备好,我还没钱,我还想耍两个月,我要等下个月开始,我要等过年过节后开始,我要1月1号开始……实际上,大多数理由是逃避的借口,明明绝大多数正经儿事是可以立刻开始的,应该立刻开始的,实际上,我就是害怕,我就是懦弱,我就是懒惰,就是怕丢面子(也不知道又有什么面子),就想轻轻松松得到想要的一切,啊,怎么可能啊,即便是再努力,运气再好,人也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何必去焦虑无用的呢,但想要的总得需要努力啊。啊,真是傻逼啊,怎么可能不劳而获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雨哈佛路》感动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