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don·Christmas·bless

文|阿阿阿斗

2018年6月5日


我在这昆明的雨季中,写下关于一些圣诞节的事。虽然进入了纯粹的夏天,但在昆明的雨季中,细雨缠绵潮湿阴冷得像阴沉晦涩的伦敦。在夏季想到了十二月的大雪,以及圣诞节的温暖,只不过是因为刚读过的狄更斯的《圣诞颂歌》。

说狄更斯是“发明圣诞节”的人一点不为过。人们熟知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和《双城记》,我却很少听过关于《圣诞颂歌》的言论。然而事实上,在《圣诞颂歌》出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所以社会学家相信,这部作品改变了现代圣诞节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和价值,甚至“圣诞快乐”的说法也是由此而得以流行的。

在美国和英国的影视作品中,如果是一部突出亲情的温暖家庭片,那圣诞节无疑是编剧百试不厌的素材。我们熟悉着西方家庭片的圣诞节,这一定是这个家庭最温暖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大量的影视作品,我们一提到圣诞节,可能就会想到温暖的壁炉和暖色的烛光,五彩的圣诞树、美味的火鸡和欢快的赞歌,以及窗外的大雪与窗内的笑声。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这些的确成了貌似定好的道理。

若这样的“圣诞节文化”真的是从狄更斯笔下真正走进了社会文化,若真是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在西方家喻户晓后,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才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那狄更斯的确推动了人文发展。因为家庭的温暖从来都不会因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愈发冷漠,相反正因为社会的高速运转,人才需要这样一个精神的寄托以表达自己敏锐却又含蓄的感情。

在我们看来的圣诞节,是圣洁的,是温暖的,这是被上帝祝福的日子。而我们产生的这一切论述如果都归功于狄更斯笔下的情节的话,那我们需要知道,在前人不曾有过这样的行为下,他又为何建立了如此温暖细腻的“圣诞节过节模式”?

是这么回事。狄老头儿头顶的煤气灯昏沉地照着,他从伦敦的富人区走到了泰晤士河畔。他的眼前垃圾成堆,阴沟纵横,妓女、扒手和乞丐在街上随处可见,满满的一片腐败的气息。老头儿触景生情了,联想起贫穷的童年了。于是老头儿打算以圣诞节为背景,给这些和自己童年经历相仿的灵魂写个故事。

前期写作啊,他就光想着自己怎么赚稿费了。写作过程中,老头儿良心发现,自己被自己写的东西给感动了。他领会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又是多么祈盼寒冷的冬夜里那温暖的壁炉,所以他由原来只想单纯地挣一笔书稿费来还债的想法,变成了向人们展示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圣诞节的大计划。老头儿要让时代的人们知道,善良是多么地有益身心健康,圣诞节的祝福又是多么地美好。西斯廷方面当时为何不给他颁个什么最佳传教奖什么的之类的奖呢?

       

如果大风迎面刮来,只会感到这人是多么的凄凉。但如果大风自后方往前掠过,那只能感到这人又是多么的丰姿飒爽。

在拥挤的人生道路上踽踽独行,警告怀抱同情心的世人离他远点。

我们心中应有善,别做边缘人。

以马内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London·Christmas·b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