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之自律篇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著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位心理医生写的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从读书时候便听老师时时提起,现在才有机会找过来阅读。读完第一部分之后有醍醐灌顶之感,所以会逐一将各个部分的学习感受写书来,欢迎共同讨论。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

作者书中指出,所有痛苦的来源在于对生活本身认识的不足造成的,所有人渴求无止无尽的幸福,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真正的生活本身就是痛苦的集合,当然人生不会为了体验痛苦,但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却是通过跨越这些痛苦实现成长。而面跨越痛苦,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课程。

想要跨越问题,就要面对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但是这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真正愿意去解决问题。大多人的困惑在于,如何去解决问题,问是否愿意解决问题,听起来是个很蠢的问题,但我想问的是是否愿意“真正”地去解决问题。

许多人貌似很愿意解决问题,但是不过是假装而已,比如换工作这个问题,我自己就是,觉得工作不合适,不是自己需要的,但是一想换工作面临的做选择和做决定的境遇,就会犹豫,结果可想而知。然后就这么晃了一年多,每次别人提起工作相关的事情,自己则会吐槽一番,但是每次别人说赶紧换的时候,我又是各种搪塞。其实答案已经摆着了,但是我不愿意去做,这个就是“假装”。为什么人会去选择假装?

因为我们都太“精明”,我们可以感知到当前比未知更容易把控,而不愿意面对未知的痛苦,即使知道经历过痛苦会见到彩虹,但是我们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当前避免痛苦。换个说法,就是拖延症。而拖延症的根源则是不能够做到延迟满足,即使自己明白延迟满足之后有更大的回报,但是,还是会身体不有自主的选择立刻满足。为什么身体会不受控制?

其实就是我们的自律能力差导致的,而自律能力除了需要经过可以的训练,背后还有一定的心理原因,即安全感。所有人都有排斥痛苦和不快的天性,其实这种天性就在于人对安全感本能的需求,我们不愿意放弃眼下的舒适,去经历痛苦,就是因为本能上我们认为,经历痛苦之后我们不确定能否获得足够的回报和成长,我们没有这样的安全感就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或者是自卑,而这样的认识其实与一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不相符。而会造成这样的认识的原因大多和原生家庭的家人及亲密之人相关。那么如何才能够解决问题呢?

延迟满足→自律→安全感→家庭/个体自身

自然需要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个体(不讨论父母,如果是为人父母倒是可以注意一些)首先要调整对自我的正确认知,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建立对自身正确认识,重构自己安全感,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漫长。然后,逐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当安全感的问题解决了,人们才可以真正的实现自律,才可以使得行为和思想一致,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强的控制力。这样面对问题的时候,才能够真正通过自律,实现延迟满足,通过先经历风雨,见到雨后的彩虹。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之自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