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随流水19-08-07

8月7日,周四,晴,25至35度

晨五点起,练瑜伽一小时。

读严耕望《治史三书》,这真是本好书。虽谈治史,也将我们阅读、治学过程中无意识发生的浮躁症、虚荣症等一一点出,并指出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他谈到“要看书,不要只抱着题目去翻材料”,对我启发很大。我的国学底子很薄,仅初读了几遍《论语》,未通读相关经史,就动笔开始写集解。虽然我并不视集解为创作,只是边读边作的笔记。我想围绕一个主题,做一马拉松式的写作,将所读的知识串联起来。故等不及奠定深厚的基础后再动笔。这想法本来也很不错。可我发现我的写作渐渐变成了严先生所谓的“抱着题目翻材料”,目的性太强,失去了左右逢源的活性,写作变成了一项毫无创造力、领悟力的剪辑工作。严先生说,最重要的是就基本材料书从头到尾地看,尤其在初入门阶段。我先前在《论语》注本中提到的其他经史文句,会到对应的书中找出原文来读,读后,再决定是否采入文中。但这种局部的阅读,只能搞明白字面意思,并不融会贯通其深意,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专有名词,如性、理、道、诚、仁,始终不明白其确切的定义和内涵。这也阻碍了我对经书的阅读理解,以及《论语集解》的推进。

今天将《大学·中庸》反复读了三遍。有很大的收获。比如:

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者,天之道,人之性也。圣人执诚,不学自明,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常人失诚,择善固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道以得明,由明而返诚。自明诚,乃孟子谓‘求放心’是也。文学之乡愁,母亲之怀抱、精神之明灯,皆为自明诚、求放心。阅读,正是寻找回家之路。

又悟:世道亦如人心。世道愈古愈中,往后则偏,忽左忽右,左至极端,返向右而纠之,右至极端,复返于左。故儒学、书道之门派,皆由世道之偏而起,皆为治世之偏有所侧重而成其偏。各门派又在相互矫正中呈现盛衰更替之规律 ,乃勉力求中之运动轨迹。故中难守也,常人勉力求之,正因勉力而用力失当而失之。圣人不勉力而稳立中位。所谓无为而为,乃不勉力也。有为而为,发力有向,故失偏。

最近要抽时间,至少将孟子、礼记等通读。《论语集解》不可停。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随流水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