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组漫画,草地上有个孩子在玩耍,不管父亲怎么喊他,他都不愿意回家,等到父亲找过来的时候,他便求着父亲说,天黑怪物就会出来,马上就要天黑了,我想等他出现,父亲说,世界上是不可能有怪物的,快回去吃饭吧,说完就拉着孩子的手离开了。自恋恋不舍一直回头,就在这个时候,草丛里出现了一个影子,对着孩子做出了一个挥手告别的姿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人之间就算亲密无间,也不一定懂得对方。在无声告白里,莉迪亚的一家就是这样,华裔女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无声告白小说,通过直白的描述当代社会中小家庭的生活,日常展现了种族性别文化等社会问题,接下来,就让我带着你们一起翻开这本无声告白吧,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这是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往往越幸福就会越悲剧。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故事的开头,就从这个16岁的花季少女莉迪亚的自杀开始,他们是莉迪亚的家人,是最亲近的人,可是他们不了解莉迪亚,甚至对他死亡的真相也知道的少之甚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来追溯一下这个故事的源头吧,丽迪娅出生于一个五口之家,父亲詹姆斯是一位美籍华裔,詹姆斯小的时候随父母偷渡到美国,虽然拥有美国人的身份,但他始终备受歧视,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则是一位美国当地人,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从小玛丽琳的母亲就对她耳提面命,女人只要照顾好男人,房子孩子就够了,而玛丽琳却非常的恨性别歧。他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与家庭捆绑,更想同男人争夺社会地位,哥哥内斯是这个家里最懂利亚的人,然而他也不快乐,他总是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父母似乎只看得见莉迪亚,这个被忽视的孩子即将去哈佛读书,她一想到自己将要离开这个家庭就兴奋不已,好像人生闪起了希望的光,最后一个是在家里被忽视的妹妹汉娜,当他们得知莉迪亚自杀时,没有人不感到意外,因为莉迪亚是一个很乖巧,很懂事也很阳光的女孩子,怎么可能会去自杀呢,然而这件事就是这样发生了,莉迪亚死了,他死于父母的梦想挟持。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了他父母的梦想你就知道了,先来看一下父亲詹姆斯的梦想,詹姆斯的童年很悲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恰逢美国种族歧视,而他的父母却带他偷渡到美国,从此备受歧视,她没有白皙的面庞和湛蓝的双眼,显得很突兀,在同学和老师看来,他就是个异类。这种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从此油然而生,尤其是他的父母还在学校后厨工作,这更让詹姆斯无比自卑,于是她开始一个人奋发图强,最终考进了哈佛,没有朋友的詹姆斯很想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可从小到大都没有朋友,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直到他遇到了妻子玛丽琳,生下了女儿莉迪亚之后。他的这种渴望才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们的女儿莉迪亚拥有漂亮的蓝眼睛,是个真正的美国人,因此他就将他所有的渴望都压在了女儿的身上,说完了父亲,我们再来聊一下母亲玛丽琳的梦想,玛丽琳是一个从小就叛逆的孩子,尽管生在性别歧视严重的家庭里,他仍然不愿意成为像母亲那样把精力全部放在家庭上的女人,成为一个医生是玛丽琳毕生的心愿,而这只是少数女人才能够做到的,玛丽琳厌恶母亲的耳提面命,女人只要照顾好男人,房子孩子就够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不知不觉当中,他还是走上了母亲的老路,在怀第一个孩子内斯的时候,玛丽琳还在上学,但出于对家庭的负责,他选择了。暂时放弃学业待在家里,他想等着孩子出生以后再继续自己的梦想,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修就是好些年,她尽心尽力照顾小孩和家庭,期间还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就是莉迪亚,成为医生的这个心愿,他只能深埋在心底,在幻想中获得短暂的快乐,他一次又一次地想过丢下家庭,回到学校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但仍然受阻于现实,这导致了他深深的压抑和无奈,像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定时炸弹,让她惴惴不安,最终在母亲去世的那年,这颗炸弹爆炸了,原因在于他在回家收拾母亲遗物的时候,看见了一本烹饪书,他想起这是母亲生前最爱的东西,也是他经常看的书,这个时候,他猛然一声。原来它变成了自己以前最讨厌的那种人,经过了愤怒与挣扎,玛丽琳最终还是在家庭和梦想中选择了后者,而那个时候莉迪亚才只有五岁,在一个五岁小朋友的世界里,母亲的消失让莉迪亚非常害怕,她把这件事情归因于自己犯了错,母亲离开了三个月,在这些天里莉迪亚一次又一次的发誓祈祷,希望妈妈可以回家,如果妈妈回家,我一定会吃掉盘子里不爱吃的食物,一定会听话,乖乖的睡觉,一定会答应妈妈所有的事情。就像奇迹一样,三个月后的某一天,妈妈果然回来了,母亲的回归,让利比亚认为母亲肯定是听到了她的祈祷,也听到了他的誓言,所以他一定会遵守承诺,答应妈妈做任何事,不过利比亚想不到的是,玛丽琳决定回到家庭,并不是因为听到了远方莉迪亚的祷告,而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出于对孩子的负责,他不得不又一次停止学习,放弃梦想,这次回来,让玛丽琳终于接受了自己无法实现梦想的事实,但在他的想法里,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么他一定要让女儿做到,一定要把女儿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样,这种信念就像眼前的一根救命稻草,玛丽琳死死地抓住了他,他开始严格的关心莉迪亚的学业代数。物理课精心挑选医学书籍,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年幼的女儿,从此,莉迪亚走上了一条无穷无尽的他不感兴趣的学习之路,这个小女孩身上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和梦想,无论父母提了什么要求,他都欣然接受,他假装自己在社交上得心应手,每天都会坐在走廊里打电话说着,嗯,是吗,真的吗?类似这样的话,父亲詹姆斯像一个监考老师一样来回踱步,他愉悦于女儿与朋友的交流,却没想到莉迪亚和父亲一样孤独,他从来没有过朋友,他也假装自己热爱医学人体骨骼解剖溶解等等这些令她作呕的名词,哪怕是死记硬背,他也要烂熟于心,因为这样才会让母亲开心,随着学业的提升,他需要学习背诵。更多的医学知识,这让他很痛苦,但面对母亲每一次是否购买医学书籍的询问时,莉迪亚总是会面带微笑的,说好的可以,他小心翼翼的伪装着自己,取悦着父母,因为害怕母亲再次消失,离开自己也害怕,看见父亲寂寞痛苦的眼神,他甚至不敢反抗,如果问在这个家里,是否还有人能够给予一些温暖,他一定回答是,哥哥内斯。莉莉娅在这个家是不快乐的,但好在有哥哥内斯的存在,哥哥一直是她最大的安慰。内丝一直都清楚自己在这个家的地位,父亲平时溺爱妹妹,莉迪亚对他却总是投来失望的眼神,母亲也总是夸赞妹妹对他视而不见,兄妹两人在家中的地位和待遇是这样的不同,可是他们的感受却是一致的,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努力维护着这个家的和谐与稳定,可是在内心深处,莉迪亚将内斯视为唯一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事实上,从母亲出走的那个夏天开始,莉迪亚就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他恐惧失去父亲失去母亲,而不久后,他最大的恐惧出现了,他将失去内斯一天,莉迪亚在信箱里发现了来自哈佛大学的录取信,她惊慌地把它藏了起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没有收到回信的哈佛大学陆陆续续进来了,而那次再苦。等很久之后,终于还是知道了自己被录取的消息,他是多么的兴奋呢,那封信就像让他获得自由的承诺书,每天她都要看上十几遍,而对于莉迪亚呢,内斯的将要离开,离开他的事实沉重的像一块巨石,头让他窒息,喘不过气来,莉迪亚开始和学校里的坏小子杰克一起玩,他们经常一起待在车里抽烟聊天,杰克还教他开车,他幻想着有一天能开这车,远远的离开这里,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母亲玛丽琳依然用他的方式督促女儿学习,那次的哈佛访问计划依然在持续推进,而这一切都令莉迪亚感到心烦意乱。在莉迪亚生日宴的第二天,累斯就走了,他临走前答应莉迪亚会给他打电话,然而哈佛的生活,让内斯感到从未感受到的快乐和自由,他放纵着自己,忘记了对莉迪亚的承诺,莉迪亚焦急之下只好自己打了过去,但电话里类似空洞和淡漠的声音,让他觉得陌生,不等他,说完内斯就擅自挂了电话,莉迪亚拿着电话听筒呆立了很久,脸上的泪水已经干涸了,而一股怒火缓缓蔓延,每次最后那句话回响在耳边,我没时间听你说话,哥哥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用语言伤害了她。正是这件事情成为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莉迪亚选择了投湖自尽,他想一切从头再来,却再也没有机会重来了。警方最后断定,莉迪亚是自杀,全家人也只能接受这个看似荒谬的结果,玛丽琳在整理女儿的遗物时,在莉迪亚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烹饪书,这是莉迪亚向他谎称已经丢弃了他,此时的他终于明白,原来莉迪亚并不像他一样热爱医学讨厌家政詹姆斯与妻子在接受了莉迪亚去世的事实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决定珍惜眼前人,对小女儿汉娜,补偿一下这些年缺失的爱。内丝也逐渐从对莉迪亚去世的愧疚之中走了出来,下定决心永远保护好妹妹,汉娜不让,他不上姐姐的后尘,他们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之后,才懂得自私的爱是杀人的刀,但好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会再让小女儿走上悲剧的道路,从利比亚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私的爱与期待会将人逼上绝路。许多人听说这部作品都是因为它扉页上的那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莉迪亚的故事又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我想,我们之所以会被这句话触动,甚至是触及灵魂的震撼,那是因为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摆脱不了的宿命,我们小时候比成绩,是因为周围亲人对自己的期待,长大了,比学历是为了市场工作的期待与标准,毕业了,比工资是因为压力,是因为社会对功成名就的推崇,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尽管我们终生忙碌,行色匆匆,有时仍然会眷恋乡村中的一隅田地,西北风光的一片旷达,江南水乡的安逸与温柔,我们也还给自己的精神世界留着许多的渴望,依旧会想抽空练字,读书依旧会对中央一台的文化。诗词类节目充满情怀与感动,这是因为我们一生都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我们有自己真正的热爱,可这些热爱都在都市的繁华与工作的紧逼中不值一提,我想,这便是我们会被这句话感动的原因,终其一生,不就是一个慢慢摆脱他人期待的过程吗?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无声告白翻译的很文艺,但其实我更喜欢它的英文直译,那些我从来没有告诉你的事情,莉迪亚从来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内斯和汉娜从来没有表达对父母的不满,就连詹姆斯和玛丽琳也从来没有勇敢地与命运做出反抗,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很多无法言之于口的话,我们有着对被认同被爱的渴望,却软弱恐惧,尽管愤怒伤心,仍然不愿意说出口甘愿。忍受着歧视和误解在文学的意义上,悲剧分为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命运之悲剧是无法掌控的世界,摧毁性格之悲剧则来自于自身的缺陷,人们最大的悲剧,是感受不到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他们的悲剧走向,即使是自己造成的悲剧结局,人总是自私的,许多人在和他人或者世界交谈时,只能看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哪怕是对自己,他们也无法看清自己是否已经远离目标,可是很多人已经没有机会回头了。玛丽琳曾经为了追求自己的医学梦想而离家出走,把詹姆斯和两个孩子都当作累赘,与他梦想的绊脚石,而造成莉迪亚性格悲剧的根源,正是因为母亲这种自私的离家出走的阴影,他害怕母亲再次离开,于是他什么都应允,什么都依从他,像极了小欢喜里懂事的因子,也同样演绎了因子,最后踏上跳海之路的绝望,他们的懂事让人无比心痛,他们只是因为爱着脆弱的母亲,而听从母亲对自己人生的安排,却从来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些所谓的规划,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这条路绝不是他人能提前预知并规划的,是父母自私的爱,最后导致了莉迪亚走向绝望,以爱为名的期待是一种绑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很少被问及真正想要什么。我们的好奇和激情在幼时被钳制扼杀,长大后,我们的身心也逐渐变得麻木,于是我们又把自己的期望寄托给下一代,以爱之名把理想套在下一代的身上,就这样不断的循环,最后大家都成了受害者,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要试图控制他人,也不要试图依赖于他人,愿你我终其一生活出真正的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被他人的期待所绑架。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