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爸妈变形记晚课7

1.15 晚分享预告:《每个父母心里都住了一个标准小孩》

【时间】:今晚8点

【形式】:文字

【分享嘉宾】:班主任

精彩看点:

1.标准的孩子VS真实的孩子

2.如何更有效地找到教育的起点

3.如何更好地接纳真实的孩子与“真实的自己”

18:00

副班为大家带来——固定式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你不快乐或许思维模式出问题了[调皮]

顺道讲个小故事,故事虽小含义却深,欢迎围观[鼓掌]这两天一直提到一个成长性思维,有同学就问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怎么理解呢?通过昨天的排序和大家又说到另一个夫妻话题这两天一直提到一个成长性思维,有同学就问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怎么理解呢?我们这一代人,是进入新时代的第一代人。我们快速进入现代文明,很多西方现代文明的观点在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很多固定思想观念,却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很流行一个词”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这个词,在有的人那里,成了给解脱自己的理由,原生家庭就帮他们背上了不改变的锅。而在某些积极改变的人那里,原生家庭成了他们改变自己的动力。我们一起来感受以下情形,是否有你:1、行为上:对自己有怀疑:担心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不够好

不敢去尝试,害怕做错了遭到他人的批评、嘲笑

有许多的顾虑,将自锁定在一个固定模式的框中。2、看待社会:消极、悲凉的看法,容易看到不好的那面。3、看待自己:否定自己,怀疑自己,削弱自己:我真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用当下的一个行为概括自己整个人的身份,给自己贴标签。4、看待结果:不敢去尝试和挑战,圈子越来越小

不能够也不愿意探索新鲜事物

我就是这种人了,失败了也正常,限制了自己以及天赋潜能的发挥我想,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以上情形里找到自己对吗?这就是成长给我们留下的烙印。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今天来和大家探讨个话题”固定型思维“VS”成长型思维“。上面的情形属于哪个思维呢?固定式思维,对吧。好,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来感受下以下词汇:1.收获比输赢更重要 ,

2.我愿意去努力,我还能做得更好

3.努力最酷,

4.我没有什么擅长的,

5.那不是我的错,

6.我做不到,

7.没有失败,只是暂时还没有取得成功 ,

8.我喜欢挑战,

9.这太难了,我放弃,

10.我失败了,我完了,

11. 这已经挺好的了

12.错误是学习成长的好机会,

13.智力是可以改变的,

14.我可以改变我的现状 ,

15.凡事皆有可能

16.我天生如此,没办法,

17.我在哪些方面可以提高?

18.我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

19.我可以从错误中学习,

20.这对我没好处,

21.我又犯错了,太丢人了

22.我不可能像XX一样能干(聪明)

23.能力是天生的,

24.知足吧

25.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 ,

26.我就是不懂,这绝无可能

27.尽管很难,但我不放弃

28.我没有***细胞

29.都是他的错

30.学习是持续终生的能力

大家看一下这些话里,有哪些是成长型思维?以上答案,1.2.3.7.8.12.13.14.15.17.18.19.25.27.30是成长型思维,你的感觉都对了吗?

有异议的同学可以提出来讨论哟通过以上两个情形的思考,是否能理解,什么是固定式思维,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

这张宝藏图发给大家,我们一起来觉察一下,如果你发现平时总陷在固定式思维里,恭喜你来参与学习,我们一起来改变。第一、时刻保持觉察,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觉察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是哪一种。第二、专注当下的过程,以终为始,享受过程。不以最终结果为标准,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进步和做得好的地方。第三,发现问题,用”我句式“开启思考和对话,及时改变,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主动承担,聚焦如何解决问题。走出舒适区,尝试新挑战,每天都有新收获,享受生命,享受自己每天积极向上的状态。让我们一起,用成长型思维跳出固有模式,打造新的信念,跳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为我们的下一代,开辟全新的原生家庭模式。让我们一起,用成长型思维跳出固有模式,我们可不能做知识的收藏者啊结合以上讨论和昨天的家庭排序,我再来和大家说一个夫妻的话题[奸笑]和老公离婚的第五天,妈妈在浴室洗澡,摔了一跤,脚崴了。犹豫再三,还是打了电话给他:“喂,我妈摔倒了,脚崴了,你有时间吗,能开车送我妈去医院吗?”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好的,我马上过来。过了一会儿,他来了。满脸憔悴,面容沧桑,眼泛红丝,一看没休息好。他问:“阿姨还好吧,走吧,我送你去医院。”说完,蹲下身来,朝我使个眼神,示意要背我妈。妈妈不好意思,迟疑了一下,看我点了点头,别扭地爬了上去。他一路背我妈上车,下车,进医院,挂号,上楼检查,回家,全程尽心尽力,一言不发。我在旁边听他喘着粗气,心像被什么堵住似的,想说点什么却说不出口。看着他消瘦的背影,不禁感叹:为什么婚姻如此脆弱?我们怎么会走到如今地步呢?到家了,他放下我妈,叉着腰,大口大口喘气,额头上都是汗,后背衣服都湿了,一连喝了两杯水才解渴。妈妈满脸通红,轻轻说了句“谢谢!”就进房间去了空气突然安静。我动了动嘴巴,想说点什么,最后还是没说。他愣了一下,说了两个字:“再见”,转身出门。这段时间妈妈在家养伤,我只能早早回家帮忙。一个星期后,妈妈可以下地走路了,要我打电话给他,叫他有空来家里吃顿饭,算是感谢人家的帮忙。我拿着手机,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又要再见了,我妈问你什么时候有空来家里吃顿饭,感谢你的救命之恩。”好久,他才回复:“我说再见,是再也不见。



这个主题跟第三课《回到教育的起点,看见真实的孩子》内容关联度很高,大家没有听课的尽快听哦~[玫瑰]在开始今天晚分享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现在的自己足够欣赏自己的孩子吗?[奸笑]班班自问自答[偷笑],班班也不是100%欣赏孩子[调皮]所以大家也别自责,也别难过[调皮]班班来继续我们的晚课,来看一看家长眼中的孩子的现状【家长眼中孩子的现状】经常有家长跟我反馈很多孩子的问题:我家孩子太害羞,上课发言不踊跃,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我家孩子太争强好胜,而且喜欢较真怎么办?我家孩子拖拉磨蹭怎么办?我家孩子性子特别急躁火爆,做事风风火火的怎么处理?我家孩子太多动了,除了睡觉没有停下来的一刻,我家孩子太宅了,整天就呆在家里看到上面的这些,你们什么感觉?[奸笑]当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以后,呈现出了这么一个理想中的孩子我试着来描画一下这个标准小孩的样子:【家长眼中标准的孩子】脾气温和,得体大方,从不说脏话;聪颖灵气,不怎么苦学也能取得好成绩;温柔体贴别人的感受,从不伤害自己;一周七天,五天穿得低调朴素,两天穿得绚丽骄傲,去得了邻家小院,登得了国家大剧院舞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说热爱大自然的时候能蹭蹭爬上大树,说热爱阅读时能马上坐下来看三小时书……[呲牙]我们自己是不是都看笑了?[捂脸]我们会看到,标准的孩子与真实的孩子永远都有一个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我们课程中所说的【预期落差】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对孩子有一个要求叫做:【你应该……】你应该自律一些……你应该更用心读书一些……你应该更听爸爸妈妈的话……黄老师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所有的应该都是不应该”每当我们对孩子出现“应该”这个词语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开始有了标准,我们开始以”标准“去衡量孩子,一旦有了这个标准,其实我们对孩子的现状是不接纳的如果我们不接纳这样的孩子,我们看不到他现在真实的状态,我们是无法影响他、引导他的[机智]。【如何看到真实的孩子】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是我在报刊上读到的故事,它的名字叫《我家的笨小孩》。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位父亲,他说自己的女儿在上高中的时候,成绩在小区里面几个小伙伴当中的排名处于中下等的位置。小区里面大概有六个同年级的小伙伴,女儿的排名大概是第五名的样子在面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女儿选择去读一所技术学校,学习当厨师,因为孩子从小就非常喜欢泡在厨房里,研究各种各样的美食,各种各样的搭配。爸爸妈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就让她报了厨艺相关的技术学校。几年之后,孩子从学校毕业,决定出来创业。于是她在北京的某个写字楼楼下,租了一个小小的店铺,开了一个特色小餐厅。再后来,就在这个小餐厅的运营过程当中,女儿结识了楼上一家IT公司的博士毕业的小伙子,他们俩相爱了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家人经常在周末、节假日的时候,聚在一起享受这种天伦之乐。再回过头看看小区里其他五个孩子,当时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已经出国了,一般几年才有可能回来和父母团聚一次;另外的第三、四名呢,考进了国内的大学,在不同的城市里奔波着,一年就回来一两次,剩下的那个孩子,据说还未婚先孕了,当时非常叛逆,家长管不住,也没有好好地去引导。这位父亲看到自己的女儿,他说:我们家的笨小孩,成绩虽然不怎么好,但是她却活出了她自己想要的人生,也让我们做父母的感受到了做父母的幸福。孩子成绩中下等,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非常焦虑,想法设法地去报各种培训班,提高她的成绩,然后尽可能地往二本线,一本线,重点线去靠拢,高考成绩似乎成了当下教育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这位父亲的做法,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他接纳了孩子成绩中下等的现状,也尊重了孩子报考厨师的职业选择;

并支持孩子开了自己喜欢的特色餐厅,帮助孩子活出了精彩的自己,让孩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家庭上也获得丰收。

而作为父亲本身,也享受到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分享这个故事,就是想要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看到真实的孩子,不仅要看到孩子当下的起点,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孩子身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帮助孩子活出精彩的自己[拳头]当我们不停地去发现孩子,并欣赏孩子的独特地方时,孩子这个方面就越能成长得更好,被看到,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鼓励。【那如何帮助孩子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何让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能够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呢?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我把它叫做“动力自画像”下面以一位我们老师的家庭里发生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家庭是个四口之家,姐姐八岁,妹妹五岁,有一天,二宝跑过来问妈妈:“妈妈,你最爱谁?”妈妈跟她说:“宝贝,这个世界上,只有你长着这样会说话的眼睛,胖嘟嘟的小手,睡觉喜欢蹬来蹬去的臭脚丫;只有你,会在妈妈下班一打开家门,你就站在高高的凳子上,等着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孩子像你一样,喜欢让妈妈摸着你的小脚丫睡觉,也没有第二个孩子,有你的模样和性格,妈妈爱的就是这个特别的你。”然后,妈妈让她拿出一张白纸,跟她玩起动力自画像游戏,跟她说:“你在这张纸上画一个图像,代表你自己,画什么都行,可以是直线,曲线,点点,人像,什么都行,好不好看没有关系,只要你觉得那是你就好了。”于是孩子就画出了一个猫头,妈妈就问她:“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优点,或者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把它写在左边。”于是孩子歪歪扭扭地写了几个字。然后,妈妈拿过来,告诉她:“在妈妈眼里啊,你还有很多方面做得好。”于是妈妈边写,边告诉孩子,妈妈看到的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后来孩子特别开心地去洗澡了,“妈妈,你最爱谁“这个答案,孩子已经得到了,而且非常满足了。因为她知道妈妈爱的是独一无二的她自己。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纠缠过妈妈。同样,这位妈妈也对大宝做过一个这样的自画像,让他们明白,妈妈爱他们,是因为他们每一个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是谁比谁的某些方面更好。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孩子也是如此,因为生理素质、家庭环境、教育状况,以及生活经历等方方面面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情、爱好和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社会需要有个性有特色的人,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体现生命的价值,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不仅会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信。同时,也让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广泛,独一无二的认知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更能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精彩。最后做个小小的互动,今天晚分享以后,大家拿起笔,去写下孩子的优点,分享在群里,我们一起去欣赏每一个发着光的孩子,并去肯定每一个开始动手践行的家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虑爸妈变形记晚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