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那些你不知道的孤苦寂寞

很多人说秦始皇赢政是个暴君,之所以有这个认知,我想主要是因为有以下几点:

1:秦国苛政,这个政策是商鞅变法的结果,是针对当时羸弱的秦国所下的猛药,在秦孝公时期是可行的,因为可以极大的提升国力,凝聚人心,杜绝私斗,鼓励为国而战换军功。但当秦始皇统一天下时,这套律法已经实施将近一百年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已经完全不同,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民众急需休养生息,特别是六国刚刚被灭更要安抚民心。

而此时又动用了巨大的人力修建了许多巨大工程,比如:秦始皇陵墓,长城,秦驰道,阿房宫等。在统一前的秦国赢氏王族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统一后六十万精锐远征南越,三十万精锐北击戎狄,至使国内空虚更加剧了各方的反抗。于此期间儒家的儒生大肆抨击秦国律法,儒家提倡仁义治,与法家的法制精神相去甚远,在这群士大夫的宣扬下,大家更觉得残暴无情了。

2焚书坑儒,秦始皇因求长生一再的被方士所骗,一怒之下坑杀数百人 儒家士子们唇亡齿寒,所以被说成坑儒而不是坑方士了,所谓焚书个人感觉确实过分了,其实限制其流通一样可以达到效果。当时刚刚结束大战,一方面要强势的统治,铁血手段必须要有,另一方面治国理政是长久之事,安抚民众亦是首要之急,这个度没有拿好,导致许多古籍消失,不得不说非常可惜。

3:修长城,中原统一了,但北境戎狄游牧民族的隐患一直都在,所以长城是必须要修建的,只是时间太仓促了,短时间征调百万民夫,至使怨声载道,更有许多人确实死在了长城脚下,

4: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今天来看真的是宏伟,但也太浪费,举国之力都没有完成的阿房宫,不难想象工程巨大到什么程度,侍死如侍生的理念下,秦始皇陵的投入不夸张的说足以拿下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如此巨量的工程仅为一人而建,也难怪会背负千古骂名了。


说了残暴的一面,我们再来说说他的功绩,也罗列如下几点:

1: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在秦国的实力远超六国时,这时候的国家意志就不再是偏安一隅,而会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建立大一统的国家,所以这时候无论是谁在秦始皇的位置都会发动灭国战争,因为这是时代在背后推着他前行,民众其实也希望能不再有战争,希望能大一统,只是各国的士大夫希望统一的君主不同。

2: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对于后世的交流统治影响非常重要,直接改善整个国家的凝聚向心力,加上版图的确立,为后世民众归属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修长城,只有在完成长城的连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同时也为边境的安定起到了核心作用,

4:南征百越不得回师勤王,如果说前面的贡献都是一般,那这个决定就绝对是无比的伟大和重要了,因为其代价是整个秦帝国的断送,六十万秦精锐居然不让回师勤王?这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是视野格局才能做出的决定?后来刘邦,项羽入主咸阳一直到大汉建立,这六十万精锐都没有出现,刘邦一直非常忌惮赵佗,就是因为他是这支部队的统帅。秦始皇亲口对赵佗说了,如果你回来勤王了,那么百越之地将永远不再是我华夏的了,大秦可以亡,但华夏不能亡,这是秦始皇的死命令,有时候在想他当时回是什么心情?秦国历经700多年 变迁,30多代君王的努力,,筚路蓝缕向死而生终于一统天下了,秦始皇却咬牙说出了这番话,就凭这一点他就是无愧的民族英雄。从此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的疆域版图,而那个定下版图的人却被淹没在历史的骂声中,

5:郡县制,被后世沿袭了2000多年的制度体制,在我们今天来看有许多的弊端,但在当时可是破旧立新的壮举,商,周都是分封制,在与众臣商讨时遇上巨大阻力,最后是秦始皇一锤定音确定下郡县制度的推行,周朝800年手足相残促使秦始皇要改变这种局势,其希望后世子孙能避免,然事实证明最是无情帝王家啊,理想是好的,人心却是难测的。


无论是非成败,秦始皇都是历史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征,有魄力,有远见,有宏大胸怀也有失误败笔,没有立太子,定下继承人,极度铺张浪费修建阿房宫,却又被人付之一炬,

我想他是孤独的,我想他是寂寞的,所有的决策几乎都是一人做的决定。所有的骂名必须一人承担,太累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始皇那些你不知道的孤苦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