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志第一刊丨“隐士”是一种身份,而隐逸是一种状态。

终南隐逸文化起源甚早,自东周末年周王室大夫尹喜隐居楼观,筑草楼观星望气至今,隐逸文化延绵至少2500多年。民国时期著名的佛教居士、旅行家高鹤年曾作《名山游访记》一书,其时隐居修道者数以百计。20世纪80年代,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深入终南山寻访“隐士”,并将其寻访经历著作《空谷幽兰》一书。其后青年学者张剑峰于2008年沿着比尔·波特之路重访“隐士”,此后引发媒体广泛报道“5000隐士”的文化热潮。一时终南道上慕道者如流,从此“隐士”文化如大河决堤泥沙俱下。

“隐士”,于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然而成为流行文化却有大事因缘,文化复苏,深受现代文明病折磨的都市人由“隐士”文化打开了一扇通往桃源的路,互联网时代倍受关注和热捧使“隐士”文化走向了拐点,2013年之后大量都市寻梦者进入终南,新隐居群体以网红的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山居隐逸。

“隐士”文化现象于此走向岔路,一边是传统,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以修行为核心的“隐士”遗风,一边是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化消费,“终南隐士”文化始终在政府的管治之外若即若离地存在着。这种存在唯一的延续,可能是借由学术殿堂被主流价值观所承认。

2018年夏天,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专家一行,在《问道》编辑部的协助下深入终南腹地,对这里的“隐士”群落进行调研。此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了专题学术论坛。这次论坛第一次在主流价值观和学术界为“隐士”文化的走向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会议中,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经过调研指出:“终南隐士”这一说法本身有问题,“终南隐士”应该称为终南隐逸,“隐士”是一种身份,而隐逸是一种状态。他的观点为“终南隐士”文化的重新定义以及社会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次学术研讨会对于千百年来终南文化意义重大!为此,特发此刊以飨后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南山志第一刊丨“隐士”是一种身份,而隐逸是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