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二十一)

原文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 文

14.6 孔子说:“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14.7 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

引申

爱之,能勿劳乎: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教育孩子或者教育学生时,绝不要把他们当作温室里的花朵,爱他们,就要舍得放开他们。给他们阳光和微风,也要让他们能感受到雷霆雨露。一味地宠溺只会让他们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如适当给点压力,让他们做点家务、多多锻炼,品味一下人生百态、世间疾苦。宝剑锋从磨砺出,他们终将成长为茁壮、坚强的“大人”。

感悟

俗话说,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一流父母做朋友。其实父母也是有等级划分的。

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好像充当了保姆角色。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有所欠缺,需提高的空间大。

我经常一边责备她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房间,东西放的杂乱无章,一边自己麻溜的帮着收拾了。

以至于到现在,孩子都成年了,房间多乱多脏,自己毫无感觉,好似大脑里就没这根弦。

我经常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果皮不能直接丢在垃圾桶里,而要扔在桌子上呢?关键是扔在桌子上后,不知道再收到垃圾桶里,而是就在桌子上堆着。

我有时感到奇怪,为什么干净衣服和脏衣服不分开放,有时候拿起衣服穿时,一看还没洗呢。更可气的是因不及时洗,白衣服变黄了。

每次我生气时,就后悔自己,没有从小让孩子做家务,以至于她的眼里看不到活。其实让孩子从小做家务,也能开拓孩子的大脑思维。

为人母,也是第一次。悔当时没多阅读些育儿方面的书,只是忙于工作和日常生活琐事。

时光一去不复返,只好从现在开始,训练她的独立生活能力。一切还来得及!什么时候想改变都不算晚。加油!

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 文

14.8 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

14.9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宽厚慈惠的人。” 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 问到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相粮,却至死没有怨言。”

引申

东里子产润色之:向古人学习团队的力量

早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便已经懂得了团队的奥义。子产当政时,郑国每制定一份文件,先由裨谌起草,然后另一个大夫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外交官子羽再对其加以修饰,最后交由子产润色后正式发布文件。子产身为领导者,让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着作用,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优势,从而有效避免了出现思维盲区。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我们现在的组织中也应当借鉴,用好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合作的工具,发挥出集体的力量。

感悟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思维盲区,会受自我认知所限,为避免上述问题,要形成一个大材料之前,肯定要经过多个人的手。

首先是开会讨论,集思广益,定个调调。准确领会领导的意图。其次是一人起草,形成初稿。然后由另一人审核,条理是否清晰,逻辑是否缜密,语句是否通顺,有无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等,再次就是经主管领导审阅修改,最后由负责人审批等,中间有可能会反复几次,多次碰撞,最终成精品。

正如《论语》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