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9第二阶段复盘续

【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



〖学以致用〗

以下这些话自勉。

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是我们选择了让孩子的到来。

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父母本能的力量。

然而生活中很多行为,表现的爱是有条件的,这种爱不是爱,是伤害。

请时刻记住我们爱孩子的初心是什么?

孩子不乖你就不爱他了吗?孩子成绩不好你就不爱他了吗?孩子犯错你就不爱他了吗?孩子亚健康你就不爱他了吗?……请问你爱的是完美还是孩子?你爱的是荣誉勋章还是孩子?


如果你爱孩子,请教他学会强大,请教他学会感受爱,请教他终身学习,请教他富足的心态。




〖学习笔记〗

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

“爱之,能勿劳乎”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去努力工作吗?比如,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就会让孩子好好工作,劝勉他勤劳。如果“爱而勿劳”,就是爱一个人,却不为他计深远。古人把这叫作禽犊之爱,是指爱子女而不让他们磨炼,就像鸟兽对幼崽那样,是不理性的,没有做长远的考虑。

“忠焉,能勿诲乎”,如果你真的忠于一个人,你能够不去劝他吗?你会用善言来教诲他,去劝勉他。比如你侍奉君主,忠诚于他,你就要直言犯谏,说出自己的建议。

关于这句话,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有两种理解方式。

“能勿劳乎”,你既可以理解成让他劳,也可以理解成为他劳。

假如把说话的对象想象成国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爱你的国君,你能不为他努力吗?你忠于你的国君,你能不为他谋划吗?

这样理解,此处的“诲”是谋划之义。

为什么把“诲”解释为谋划的“谋”?李零教授考证,战国时期的文字,“谋”的字形与“悔”非常像,所以很有可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演变成了今天的“诲”字。

假如你把说话的对象想象成你的学生、孩子、兄弟,这句话的理解就变成了——你爱他,你能够不让他去工作、去磨炼吗?你忠于他,难道不应该教诲他吗?

“诲”有可能是悔,也有可能是谋。古书在抄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的笔误,这个是难免的。因此,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讲得通。

爱不是给他强大,爱是让他自己强大。


亲子教育中的第一根支柱是无条件的爱。

在无条件的爱中,不需要交换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无条件的爱: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一段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对方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无论何种情境或无论对方是否可能让自己失望的情况下,我们都愿意选择去爱。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或者说,我们的爱只因为Ta是Ta。为人父母可能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

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也意味着我们愿意包容对方不同于我们的人格特质,看待世界的态度,甚至只是普通的习惯爱好。因为正是有了这些不同,Ta才成为了我们所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人。无条件的爱让我们认识到成长环境、生命经历以及行为秉性对个人造成的影响,进而接纳彼此的不同。——也是这个意义上,无条件的爱让我们变得更成熟。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人们应该爱我们本来的样子,爱我们本来的样子就是“无条件的爱”,爱这个人真正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指的是我们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们的个性。

如果我们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被爱,那只是有条件的爱;

如果因为踏实、力量或是善良而被爱,那才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比起感受(feelings),无条件的爱更多时候是一种行为(behavior),是我们把脆弱的自己、全部的自己交给一份未知的感情的一种选择,是一种不在意结果地为一个人付出的信念。也就是说,无条件的爱是可以被习得和强化的。

无条件的爱,是指你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只有你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对你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依赖。

别让“不爱”进入认知,表达无条件的爱,对嘟嘟往往会这样说:“我是你爸爸,我爱跟你一块儿去旅游。即便你成绩考得很糟,我也不会带别人去旅游。我会去约你们班的学霸一起旅游吗?这多可笑呀。所以无论怎么样,我都愿意带你去旅游,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当父母能建立这样一套理念的时候,孩子就不会拿学习去向父母要挟和交换了,他的潜意识里也不会认为学习是一件糟糕的事。他认定的是“爸爸爱我,他给我提供的建议是好的”,这就是最根本的逻辑。

父母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上没有发声、没有规范、没有边界,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中也包含着父母一定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错误,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行为是父母的责任。

起初要告诉孩子,或者严厉地表态:

A.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做这件事,我要跟你好好谈谈这件事。”

B.谈完事情之后

C.一定还要再说一句:“虽然爸爸今天批评了你,但是爸爸永远爱你。”

这就是父母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你应该让孩子对你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依赖,前提是你对他是无条件的爱。这里面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每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地去看孩子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推动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当家长不断地让孩子身上的亮点变得越来越多时,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找到孩子光明的那一面,积极地想办法把它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方法。

勇敢地表达爱,表达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才能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家长所谓的“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觉性被破坏了。

真的放养是我从心底相信,耐心很重要。如果一个人不能管理好自己,那么强加的东西是没用的。错的方式是我们做出放养的样子,实际上手中的线却牵得很紧。

人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他的内心,我们要认同他能够管理自己。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导游,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导游要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像游客一样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这样,孩子会是一个很开心、很有探索精神的游客。


很多家长不做导游,做的是“黑导”,绑架了游客,让孩子按照家长想要的方式去行走。游客觉得旅行一点儿意思也没有,干啥都没意思。



而当父母总是用交换的手法来鼓励孩子的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认为做所有这一切对的事都没有意义、没有快乐,也没有幸福感。纵然成绩考得好,他也感受不到来自知识本身的快乐和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因为父母的交换原则是以物质奖励为基础的。

接下来,如果没有奖励,考第一名也没什么意思了。父母逐渐让孩子把非常重要的东西忽略了,反而去追求那些不重要的东西。


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求知。

了解这个世界,获得学习的能力,知道自己很厉害,这是重要的东西。


价值感来自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自我价值就是你怎样认识你自己,看待自己的价值。用俗话来说,自我价值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值得被爱、被关注、拥有自由等。


角色给人以价值感。

能力给人以价值感。

......

当一个人拥有价值感时,他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的内心会充满能量,他对未来会充满期待,对人生拥有极高的热情度。

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往往也会较高。一个拥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自然能管好自己。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描述:所有的失败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


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另一个叫作“价值感”。

归属感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家,知道自己在家人这个团体里,是被无条件包容和接纳的。如果我们掌控了无条件的爱的原则和方法,孩子自然就能找到归属感。

价值感让这个孩子有动力出去做事,让他愿意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让他想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人。

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是不敢在公众面前做领导的,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是不敢承担责任的,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是不敢去努力地学习、改变自己的。


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价值感?

你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除了学习,孩子在家什么都不用做、都不做,孩子等于什么都没干,没有为这个家庭做出任何贡献,会把孩子的整个人格全部否定。

一个孩子对家庭的贡献是全方位的,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时候,表达一下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你这件事做得很好,照顾到了周围其他人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孩子为家庭做的贡献。


让他意识到他所做的事真正有价值,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状况。这时候,他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很高。


这种对自我的评价,我通常叫作“自尊水平”。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他的自尊水平,自律性越高的孩子,自尊水平就会越高。


我们绝对不能用条件反射似的反对一切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尽管孩子让我们失望过无数次,但既然他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要抱有希望、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把孩子内在的价值感给调动起来。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点燃孩子心中的价值感,而不是整天浇熄他心中的火焰。

发现亮点,并且提出表扬,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而应该赋予它意义。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时,你不是说“做得很好,爸爸给你钱”,而是说“做得很好,这件事的意义是……”。父母要把孩子做的事情的意义给点出来,表扬孩子也要表扬到孩子的精神内核。


比如,孩子要上总裁班,爸爸可以这样说:“这次,你能提出想上总裁班,爸爸真的非常高兴。因为爸爸能看到你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你对自己是有要求、有想象的。爸爸之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次爸爸一定支持你好好上课。”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艰难,感觉到失望、伤心,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


孩子没自信,遇事总说学不会,怎么办?

孩子是被吓坏了,他此前的自信心被打击过,所以他主动说他不会。孩子这时候需要的不是鼓励和表扬,而是感谢。当你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表扬对方的时候,对方会不舒服,比如,表扬对方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孩子不需要被表扬那些他做得到的事情。


你唯一要表达的是感谢,比如说:“谢谢你今天在公交车上这么安静,让妈妈有休息的时间。”“谢谢你帮妈妈收拾好了东西。”如果你能对他表达感谢,他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他才能找到自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9第二阶段复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