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30:潜意识里的敌意

今天的内容是带着好奇心读完的,因为对于潜意识的认识,我有一种它近乎玄学的粗浅认识,很神秘的感觉。最初听到这个词,是和心理学大咖荣格的一段话有关,大抵是,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影响你的生活,然后你说那是命运。这让我对潜意识充满了好奇。

作者先提了敌意。敌意是人类一种原始情绪,是一种生命警觉,不完全是为了攻击他人,更多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人类的进化,社会文明的发展,敌意这样的情绪需求越来越少,慢慢地被隔离在人的潜意识里。一些人早年在母婴关系里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内心会有较高的不安全感,在人际社会中也会感觉到更多的害怕与敌意,无意识觉得爱他的人可能也会伤害他,在人际关系中会莫名其妙的感觉到不安全,或者觉察出他人的不善。从情绪的效用来说,敌意在很大层面上是为了掩藏人的恐惧,敌意会激发人的愤怒,愤怒的人就不那么害怕别人了。

作者补充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刻板重复模式,指出一切外在的人与事被我们感知到并组织成为一种可理解的意义都是自己内在的一种固化认知筛选的结果。它跟自己内心未曾处理好的情结相关。可能是一种对“攻击者认同”,儿童时期对一些可以伤害或决定你的人主动认同“迁让”,压抑自己换来类似“安全”的关系,但并不成功,由此产生了一种内在愤怒与创伤感。青少年期,逆反情绪隔离了这种创伤感,无意识模仿或者成为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给自己壮胆。到了成年,某一次人际创伤会唤醒埋藏在内心深处未曾处理好的感受,难以克制与摆脱无力感和无能感,但这时候,人与儿童时期不同,会摇摆在受害者与肇事者之间,陷入一种心理缠绕。

为自己找到假想敌是一种处理内心愤怒最安全、省力、有益的办法。人活得哪怕非常中立和客观,也仍摆脱不了内心善恶的影响。人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愤怒有时混杂着许多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某事某人激发自己潜藏已久的焦虑。因为无意识害怕这种内心焦虑再现,于是迁怒于他人他事。

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些个性的阴影,自己难以察觉,你对一个人好对某个人不好,其实都是内心自我的具体化,类似于一种心理愿望表达。与人交往很像是照镜子,你总能发现镜中人美中不足的地方,喜欢也好,遗憾也罢,那就是你对自我的态度。

有社交焦虑的人有时会体验到这样的情绪。独处时一切都好,在有人的环境中就丧失了自我,对他人的行为、情绪、言语过度敏感,很容易感觉到被排斥、轻视,甚至被攻击。敌意一般不会外泄出来,只是一种活化在内心的对自己的攻击与愤怒,行为上选择的是一种人际逃避。由于经常感觉到自己不被喜欢,因此也发展出一种对他人的排斥与警惕,借此平息自己的人际受挫感。人生活在不同的关系模型中,也在不同的关系模型中显现自己,界定自己的身份。

还有一种情形是人格的特质造成。偏执型人格的人容易觉察到人际中的敌意,容易怀疑别人的动机不纯。他们缺少对人的基本信任,万事不求人,独立自主,意识狭隘,性格固执,并有高度的道德化倾向,容易否定他人,感觉世界上只有自己是正确的。由于内心过于敏感,会产生一种关系妄想,总觉得在被他人观察与监视,在社交上往往与人保持距离,没有知心朋友。偏执型人格的人自动求证的习惯,如果感觉到谁对他不善,会刻意回避或攻击他,结果造成那个人的不满,甚至敌视,结果证明他感觉到的敌意是客观存在的。

心理学认为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敌意其实是自身情绪投注的结果,敌意不是他人的,是自己的。区别这种敌意是否正常要看他的敌意是否泛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打卡30:潜意识里的敌意)